《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展覽子題介紹

子題一、消失以及不可見的存在
子題二、破壞與重生的極致風景
子題三、囚禁所和寄生之處
子題四、他者戰場
子題五、明日預言的應許之地

一、消失以及不可見的存在:石孟鑫、吳燦政

城市不斷在資本刺激與需求下向外擴張,因應人口大量成長創造的空間與消費需求,伴隨而來的是原本存在於城市中的歷史、地紋、自然生態和文化傳統的逐步消失。藝術家吳燦政透過自身行腳全臺灣記錄著環境聲景的變化,在剪輯和疊合不同時空聲影資訊下,表達了某種當代生活處境的邊際,召喚起對於城市記憶的碎片,傾聽無處不在的日常聲景,那些可見與不可見的、消失以及正在消失中的。相對於消失,有時不存在與不可見的往往卻是被視而不見,藝術家石孟鑫巧妙地運用忠泰美術館樓梯下方的傾斜壁面,以工業化的日常現成物測量樓梯下方畸零且壓迫的空間,提供觀者以不同的觀看視角,重新經驗城市中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二、破壞與重生的極致風景:徐道獲、Andreas Gursky、Liam Morgan、廖建忠

城市的空間在商品化以及仕紳化的過程中,不斷地被破壞以及重生,都會景觀在人們眼前像是大型賣場和電腦影像般的快速幻化。德國藝術家安德列亞.格爾斯基攝影鏡頭下的東京,城市中擁擠的居住空間與遠方的現代大樓交融在同一畫面中,如同大賣場裡乾淨、多樣性的選擇,表現出一種令人不安的疏離感。加拿大藝術家利安.摩根作品以游擊式的投影行為介入曼谷市區突兀的廢棄大樓,紅光籠罩與城市光影形成反差,藉以凸顯出資本與權力之間的共謀以及相互吞噬的時代證據。臺灣藝術家廖建忠新作《離群物》及《3/2》兩件裝置作品以擬真手法再現對象仿擬物,以不知名的電纜與轉角遇見消失的路徑概念,呈現城市中失能建物頑強佔據著人們的生活領域,成為都市失敗的計畫所留下的傷疤。

三、囚禁所和寄生之處:豬股亞希(Aki Inomata)、何孟娟

戰爭引發的流離、環境變遷與城市空間商品化等,為這個世界製造了更多居住問題,城市反而成為了政治和經濟難民的囚禁之所。日本藝術家豬股亞希替寄居蟹訂製一個透明殻,以交換寄居之所的方式指涉當今在世界各地因多重複雜因素,需越過國界移動及流離的移民與難民。而空間商品化帶來的居住正義課題,臺灣藝術家何孟娟則以影像紀錄紐約魏斯貝絲藝術家公寓裡的年邁藝術家及其生命故事來回應,尋找跨越整個世紀的人生解答,並藉由創作來重新理解「變老」這件事。

四、他者戰場:陳界仁、張立人

在新自由主義的年代,空間被科技與金融資本的操控更甚於過往任何的治理模式,以資本劃分的城市逐漸成為階級競技場,也成為地緣政治衝突以外的另類戰場。藝術家陳界仁的「中空之地」表達出在當今的資本權力與政治治理的共謀運作下,使越來越多人深陷成「全球監禁、在地流放」的泛派遣工,勞動者彷彿生活在一個不上不下,沒有出口的中陰之所。而藝術家張立人耗時七年自製「戰鬥之城第一部:臺灣之光」的動畫作品,透過自身對於城市的想像,展現社會在集體追求的成功與優越感的狀況下,造就了一場名為臺灣之光的災難與戰爭。

五、明日預言的應許之地:賈茜茹、袁廣鳴

今日的全球化社會,以其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主導著城市政治與秩序。2020年突發的新冠疫情、美中新冷戰,以及各地政治上的緊張關係等,迫使我們的城市從失速的發展列車上降速,並重新思考過往固定強勢的單一角度,及明日城市真正未來的可能與希望。藝術家賈茜茹透過提取日常物件,並交換觀眾的影像和名字,將現成物件轉換為另一種展示方式,引發觀眾省思「之前」與「之後」,體驗「離開/逃離」與「回歸/入侵」兩種身體感受。藝術家袁廣鳴以直線略微俯瞰的鏡頭拍攝臺北萬安演習當日,演習的例行化成為當代社會中奇觀化,空無一人的城市在戰爭威脅下,是否正預言了人類未來文明社會的全新可能,亦或是全面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