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展覽
計畫介紹
忠泰美術館2022奧夫塞計畫《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
「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是忠泰美術館所策劃主辦,長期藝術實踐計畫,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離開美術館既定的場域,奔赴非典型的展演現場,從空間與制度中解放,並透過藝術實踐來詮釋「Off」的定義。忠泰美術館2022年奧夫塞計畫《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將討論聚焦於美術館鄰近的場域內,邀請藝術家高德亮共同合作,企圖在周邊的鄰里環境中尋找線索,並且透過作品重新詮釋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空間,發現那些可見及不可見的邊界與輪廓。
擁有建築教育背景的高德亮,作品常透過空間的佈局及身體經驗,捕捉環境內既有的元素,將其提煉成為創作的媒材。作品《圖針》的基地位於瑠公圳公園一隅,藝術家透過身體實際的移動與觀察,在綠意盎然的樹叢間偶然發現一道筆直的狹縫,與有機的環境中形成一道鮮明的對比;這樣的對比又巧妙的暗示著位於水泥叢林中的帶狀綠地,彷彿像是一道城市中寧靜的狹縫,在此植入的作品也就像是鮮明的標記一般,使都市的狹縫成為充滿想像力的場所。相較於《圖針》作品場域的開放性,《游移之所》則是透過置入於忠泰企業大廳的創作,重新詮釋公開/私人領域的界線,透過材質的物理特性,以顏色定義出不同身份、角色所可能游移的路徑;而這樣的游移過程中,觀者、作品連同空間本身,似乎組成某種共同協作的關係,使整個空間轉化成可被閱讀的大型裝置。
綜觀忠泰美術館「奧夫塞計畫」,自2016年啟動以來,分別與藝術家李明維及徐瑞憲合作,推出《客廳計畫》與《城市風景》兩件作品,透過作品詮釋忠泰企業的精神與對於城市願景的態度。2019年,《無重力星空》攜手松山文創園區策劃的《Lab實驗啟動計畫》,展現兩個計畫對「藝術無框架、勇於實驗創新」的共同宗旨,開啟觀眾對於空間的無垠想像。而2021年,與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共同合作,推出《場域・啟發─隈研吾展》,邀請觀眾感受「場域」所帶來的啟發與創造性。今年推出的《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則再次將主題聚焦於「Off-Site」的定義,邀請觀眾以實際的行動共同經驗城市中那些可見或者不可見的界線。
關於藝術家
高德亮 Tak-Leong Kou
1991年出生於澳門,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系碩士,生活與工作於台北。致力於光藝術、空間與地景裝置,創作媒材多元,受建築教育影響的關係,作品常結合建築空間的佈局與身體感知,透過觀察與捕捉空間中的既存元素,轉化為創作的一部分,藉由光線、人與物的詩意互動,以及對環境的測量,探索觀者對於自身的存在與想像。
作品介紹
戶外作品 ( 展至2023.02.12 )
《圖針》Pin
DYNEEMA纖線、不銹鋼 / 55m x 30cm x 30cm / 2022
作品透過在空間(公園)中植入一道細長的線性結構造物,並穿梭於樹冠之間,利用低限度的物質介入以翻轉空間,像圖針一般在公園裡標記出一道窄小卻筆直的縫隙,試圖透過藝術作品的介入,將環境轉化成可被仔細窺探的狀態。觀者穿梭於此場域內,除了能藉由身體與視線的移動發現公園獨特的空間肌理外,透過作品重新窺探這道城市裡的綠色隙縫,使之成為一個感官體驗與想像的場所。
室內作品
《游移之所》Roaming
不銹鋼、光學有機玻璃、LED、光學貼膜 / 12m x 9cm x 9cm / 2022
作品透過特殊膜料的光學特性與人行動線的路徑所構成,觀者從戶外進入室內空間時,將隨著視線與作品相對位置的位移,進而產生出不同色彩變化及明滅的視覺經驗。作品所在的場域因其空間性質,劃分著不同群體所屬公、私領域的界線,而作品的光譜也會因為不同的角色、身分,以及使用空間的移動路徑,而存在著某些可見及不可見的邊界。也因為這樣的特性,使觀者在經驗作品的同時,彷彿也被光譜定位著某種物理性的相對關係,在經驗作品的同時也以身體感官去度量著空間,而整個場域就像是一個可被閱讀的大型裝置。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
- 展覽日期|2022年10月15日(六)至2023年10月15日(日)
- 展覽地點|忠泰企業大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及周邊公園戶外區域
- 開放時間|平日10:00-17:00 逢國定假日及例假日不開放 *(戶外作品展至2023.02.12)
- 參觀資訊|免費入場
- 主辦.策劃單位|忠泰美術館
- 活動協力|明日咖啡 MOT CAFÉ
- 媒體協力|典藏ARTouch、非池中藝術網、MOT TIMES明日誌、La Vie
- 特別感謝|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臺北市大安區公所、臺北市大安區昌隆里辦公室
- 展覽工作團隊
- 展覽指導|李彥良、李彥宏、黃姍姍
- 展覽統籌|彭裕奎、陳映芃
- 展覽協調|歐維傑、陳妍秀
- 行銷推廣統籌|陳思安
- 行銷推廣|李燕姍、張淑媛、林育暄、章綺芸
- 公眾服務統籌|張淑媛
- 公眾服務|謝杰耘、洪宜蓁
- 行政協調|苗國敏
- 展覽協力|蘇子崴、瞿辰宇、池惠琪
- 視覺設計|宋政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