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練馬區立美術館 展覽介紹影片
這是一段由建築師平田晃久本人講解的展覽介紹影片,內容為 2024 年夏季於日本練馬區立美術館舉辦的《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在此影片中,建築師平田晃久介紹了整個展覽的結構及位於練馬區立美術館大廳的裝置藝術。其他相關解說影片亦可透過下方的連結於 YouTube 觀看。
©撮影・編集 : 遠藤豊, 黒川貴
有限会社ルフトツーク、株式会社アリガトウデザインコンサルティング
主題一:纏繞的相容性—身體的交織臨界
無法一眼望穿的空間
雖然相互連接卻無法一眼望穿,同時存在卻無法盡收眼底,這樣的空間,也許能表現出現代的人際關係。我的設計工作,便是從這樣的直覺展開。
1. 桝屋本店
設計期間:2005年5月─2005年11月
施工期間:2006年4月─2006年9月
位置:日本,新潟
主要用途:展示中心、辦公室
建設於新潟的小型農機展示中心。將5公尺格狀配置的混凝土牆,平面旋轉45度,並且再進行斜向切割。這是一個會隨著人的移動而產生變化、有如自然環境般、訴諸人類動物本能的整體空間。
2. Alp
設計期間:2008年2月─2009年2月
施工期間:2009年7月─2010年3月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集合住宅
東京赤羽的集合住宅。基地位於還有些山陵線的台地上,眼下望去那些形狀複雜的屋頂有如連綿的群山。在立體的地形上,與其將建築設計成簡單的盒子,不如將其重新演繹為地面隆起而形成的皺褶。建築外觀就像是天然地形般高低起伏的黑色混凝土,並將此特色延續到室內。居住在這裡,即使身在室內,也像與周圍街廓和地形連成一氣,能感受其中更為宏觀的秩序。
3. House H
設計期間:2004年4月─2004年6月
位置:日本,大阪
主要用途:住宅
Unbuilt
為一對夫妻設計的小宅,雖然是無隔間的開放式格局,又希望保持彼此感覺舒適的距離,也許像高麗菜的橫切面那樣的布局,正適得其所。如果試著想像身處於層層菜葉之間的縫隙,就會發現那裡不存在能筆直看穿全景的視野。每種角度的視線都是微分的,是連綿不絕的曲面,是彎曲起伏的空間。這裡既非單一的開放式隔間、也不是由廳房組合而成的格局,而是一種嶄新又舒適的居家形式的提案。
皺褶
想在有限的空間裡將表面積最大化時,自然界的生物會產生立體的皺褶。譬如煙霧、珊瑚等等。把皺褶的幾何學原理加以應用,便能創造出擁有大量「纏繞的相容性」的建築。
4. Gallery S
設計期間:2007年5月─2008年12月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畫廊、住宅
Unbuilt
這座建築位於東京,是一個融合了住宅、當代藝術畫廊與咖啡廳的複合式空間。由於基地較相對狹小,我們摒棄了傳統將不同機能按樓層堆疊的建築思維,轉而思考讓空間彼此立體交疊的嶄新手法。像是煙霧、或珊瑚等這類生物,在擴展時形成更深刻繁複的皺褶,暗示了分形式生長規律的可能性。我們期待依循這樣的幾何原理,讓建築因應外在種種條件而生長,從而創造出一棟猶如生命體般的建築。
5. csh
設計期間:2006年12月─2007年1月
施工期間:2008年8月─2008年9月
位置:瑞士,巴塞爾
主要用途:椅子
為日本畫廊Taka Ishii Gallery於巴塞爾藝博會設計之椅子。
6. Bloomberg Pavilion
設計期間:2010年5月─2011年4月
施工期間:2011年5月─2011年10月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臨時建築
矗立於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小型展亭,運用了被稱為「超平面」的幾何學原理,反覆運用相同的形態重複製造出複雜的皺褶表面。1.6公釐厚的鐵板構成的皺褶不僅遮擋陽光,更化身為反光板,如同雲朵般為室內帶來柔和的光。
7. Architecture Farm
設計期間:2007年11月─2008年6月
位置:臺灣,新北
主要用途:住宅
Unbuilt
坐落於臺灣北部,被大自然環繞的丘陵地上,將複雜的空間機能視為單一表面,並將其分為公共與私人空間兩個區域,透過將表面皺褶化的處理,創造出一個連續但又錯綜複雜的空間,看似相連卻又互不相通。
8. Pleated Sky
設計期間:2008年4月─2008年7月
位置:墨西哥,墨西哥市
主要用途:美術館
Unbuilt
為墨西哥市當代美術館設計的競圖方案。沿著三角形的基地豎立三角牆面,並將末端以皺褶狀處理得有如雲朵般擴散,包覆住巨大的展示空間。這是第一座將皺褶原理應用於公共建築。
線條
就像鳥兒在枝椏邊築巢、醬汁拌入義大利麵條一樣,繁複的線條周遭,勢必會產生纏繞的相容空間。建築有沒有可能是線條的集合、或者是一面網際網絡?
9. Foam Form
設計期間:2010年6月─2011年1月
位置:臺灣,高雄
主要用途:橋、劇場、辦公室、美術館
Unbuilt
參加臺灣南部港都─高雄市所舉辦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現為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國際競圖,拿到第二名的方案。平田晃久構思了一個介於液態(海洋)和氣態(陸地)間、不屬於任何一方、宛如泡沫般的建築。結構原理來自於泡沫般立體的網絡結構,使其有如基因般進行各種演化,以因應建築本身多樣化的機能需求,提供相對應的空間。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跨度長達125公尺,橫跨河面的泡沫狀3D桁架橋,桁架本身便是為了讓人們駐足停留而規劃的場所,是觀光客必訪的港都象徵。
10. LEXUS -amazing flow-
設計期間:2012年11月─2013年2月
施工期間:2013年3月─2013年4月
位置:義大利,米蘭
主要用途:裝置作品
2013年為LEXUS汽車品牌參加米蘭設計展而創作的裝置作品,旨在展現LEXUS汽車的設計理念,試圖點出汽車、空氣、魚群和水流等各種流動事物之間的共通性,利用基因演算法找出最佳方案,計算出將立體通道與風的流動合而為一的結構。
11. Global bowl
設計期間:2019年1月─2021年5月
施工期間:2021年6月─2021年6月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臨時建築
為東京奧運而設計的展亭,其形狀像一個碗,坐鎮在聯合國大學前的廣場上。這個表面開了許多孔洞的碗狀設計,以反轉的幾何學模糊內外界限,在都會中創造了一方封閉的小宇宙,卻又同時與外界保持連結。整體空間由3D裁切的木料組合而成,融合了日本傳統工藝與最為尖端的技術。
樹木
一棵樹對許多生物來說,都具有纏繞的相容性。在我的腦海中,一直認為建築的理想型態,就該像一棵大樹。因此從早期的設計案到現在,創造了各式各樣有如樹木般的建築。
12. Tree-ness house
設計期間:2009年12月─2015年9月
施工期間:2015年12月─2017年8月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藝廊、住宅
這棟位於東京的複合式大樓結合了住宅與藝廊。如同一棵樹由樹幹、枝條、葉片構成,本案將方盒、皺褶、植栽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不僅將建築內部空間立體化,更將庭園、街道等外部空間一併納入成為整體,共同建構了一個三度空間。
13. 前橋Galleria
設計期間:2020年1月─2021年12月
施工期間:2022年1月─2023年5月
位置:日本,群馬
主要用途:商業設施、集合住宅
由集合住宅、藝廊與餐廳構成的複合式設施。此案經過與前橋當地有關人士的多次檢討,構思出一棟宛如大樹的建築,懸浮於空中的環狀住宅群,配合外牆綠化後,宛如漂浮在半空的樹冠;在那之下,則打造出一個結合了商店與中庭的廣場空間。
14. 富富話合
設計期間:2013年2月─2014年3月
施工期間:2014年4月─2017年10月
位置:臺灣,臺北
主要用途:商業設施、集合住宅
借展:璞園建築團隊
坐落於臺北的12層集合住宅。藉由退縮讓各住戶皆能擁有寬闊的陽台,而受到屋簷與植栽的遮掩,陽台在建築外部創造出立體且舒適的中間區域。水氣與空氣交織纏繞,形塑出一座適合21世紀亞洲的高層建築原型。
發酵
為什麼人們無法與城市裡建築物的表面產生連結呢?那就在光滑發亮的表面上,增加可以依附的地方。也就是說,讓纏繞的相容性得以增生。這種「發酵」作用,會創造出怎麼樣的建築呢?
15. 義泰田境
設計期間:2022年5月─2024年5月
施工期間:2024年6月─進行中
位置:臺灣,臺北
主要用途:集合住宅
以邊框為木料的方塊型框架立體堆疊,每座框架內配置了氛圍略有不同的住宅、寬敞的大廳以及戶外庭園般的場地,建構出宛如立體城市般的景觀。透過建築物的留白所形成的室外公共空間,框架的陰影與樹蔭相互掩映,形成了舒服愜意的戶外空間。框架與帶狀空隙之間是各住戶的窗戶與陽台,創造出既簡單又開放、擁有各種居住可能性的豐富空間。平田晃久在內湖這個持續發展的街區裡,透過尺度人性化的小型集合建築,打造出一座活力與親密感兼容並蓄的城中之城。
16. 9hours Project
9hours浅草
設計期間:2016年10月─2017年9月
施工期間:2017年10月─2018年9月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旅宿設施
9hours赤坂
設計期間:2016年2月─2017年3月
施工期間:2017年4月─2018年4月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旅宿設施
誕生於戰後日本的旅宿設施「膠囊旅館」最早由黑川紀章設計,這一點已經透露出了它與追求都市及建築新陳代謝的「代謝派」(Metabolism)之間的緊密思想連結。做為附屬於確切主結構體之上可以卸除的一種單元,而創造出了「膠囊」,然而平田晃久近年來設計的一系列9hours Project膠囊旅館,其核心概念卻是以膠囊堆疊,就這樣成為建築,這種瓦解了昔日膠囊旅館的建築層級關係(hierarchy)的作法,成為其設計上的一大特徵。平田晃久以玻璃帷幕牆為中介,讓與建築化為一體的膠囊全面對外部空間開放,於「9h赤坂」裡是對外圍的街弄開放、於「9h竹橋」裡是對東京介於大樓於大樓間、窄縫般特色獨具的中庭(類似上海里弄建築中的天井)開放。夜宿其中,絕對能感受到自己正睡在東京這城市正中央的獨特體驗吧?此外,「9h竹橋」裡以中庭挑空去暗喻皇居這個東京的「空虛中心」(語出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9h淺草」類比了櫛比鱗次的小住宅屋頂、「9h新大阪」則反映出囂鬧的招牌陳設,這些將周遭場所的特色納入設計中的手法,也是顯明特徵。
本次展出模型: 9h浅草、9h赤坂。
17. Taipei Complex
設計期間:2015年4月─
位置:臺灣,臺北
主要用途:美術館、店鋪、餐廳
Unbuilt
位於臺北市一座由美術館、商店及餐廳所組成的複合式建築。將RC構架、土壤、植物以及聚落般的展亭等相互衝突的元素,有層次的讓它們共存,最終將能讓建築、土地與人群的活動交織成一體,打造出宛如未來聚落般的光景。
18. HARAJUKU Stairs
設計期間:2020年4月─2024年4月
施工期間:2024年5月─進行中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商業設施
建於原宿車站舊址的商業設施。這棟建築的目標,是與深受當地居民喜愛的古典舊車站,以及環繞明治神宮的森林共存,讓基地所在地的價值最大化。立體的階梯式露台可讓人群自由運用,放大街區的能量。在原宿與表參道的交界處,不同時段匯集不同的人潮,創造出一個隨著潮起潮落而變換風貌的場域。
主題二:迴響—意識的交織臨界
主題三:迴響之迴響—時空的交織臨界
以下為主題二&三之作品介紹
19. EXPO National Day Hall “Ray Garden”
設計期間:2021年11月─2023年10月
施工期間:2023年12月─進行中
位置:日本,大阪
主要用途:大廳、展廳、休息室
共同設計:安井建築設計事務所
此案為2025年日本世界博覽會所設計的複合式設施(包含活動場地、休憩與用餐區、展示空間以及小型舞台),肩負多項功能。此設計由數道結合光線、風與綠意的帶狀樓板構成,因應盛行風向而設計的帶狀樓板方向,與關西地形的皺褶方向一致,彰顯地球這個地理上的生命體所展現的活動。
20. HONTOKA小千古市──人、街區、文化共創據點
設計期間:2021年4月─2022年6月
施工期間:2022年11月─2024年9月
位置:日本,新潟
主要用途:圖書館、複合設施
以圖書館為核心,坐落於新潟縣的複合式設施。此建築由三個要素組成:能讓各類資料編列組合的移動式書架(Float)、作為市民的活動場域,充滿特色的空間(Anchor)、以及讓人聯想到越後三山、小千谷縮(一種在小千古市附近以苧麻編織而成的麻布)、錦鯉魚群、信濃川的流水(Roof)。這座建築串連了遠古記憶、小千谷的傳統,與市民的日常生活。
在這棟建築之中,蘊含著不同層次的「迴響」。在打造Anchor這個具象的集會場所時,我們用數值分析來計算此處潛在所需的活動,解析出最適當的配置方法與區隔;在Float層,移動式書架的組合能擴大書本之間產生的「迴響」,移動式傢俱可補充資料展示,創造出各種小島狀的聚合。同時提供資訊空間上的支援,適時地與Anchor的活動產生連結;在Roof層上,造型有如山巒的皺褶,反映出市民與地形緊緊相繫的集體記憶。
21. 國立臺灣大學 藝文大樓競圖
設計期間:2023年1月─進行中
位置:臺灣,臺北
主要用途:博物館、美術館、劇場、宿舍
共同設計:黄翔龍建築設計事務所
為紀念臺灣大學創校一百週年而規劃的複合式建築,包含博物館、多功能展演廳以及住宿設施。展望未來百年,建築師提出了「NEW FORUM知的山丘」的概念,讓展示、對話與表演活動在此相互交融。透過五線譜般的Stripe(有如平台的空間)、與猶如音符的Figure(每個領域均各有特色的展覽空間)組合,創造出一個讓各功能既可連結,又能保持獨立、彼此產生迴響的場域。透過Figure不僅能營造出各個安定的展覽空間,縱觀之際還能讓臺灣大學的學術交流變得清晰可見。
21. 國立臺灣大學 百歲紀念館
設計期間:2023年1月─進行中
位置:臺灣,臺北
主要用途:博物館、美術館
共同設計:黄翔龍建築設計事務所
競圖過後由於各種因素,計畫的規模與功能大幅縮減,轉為以舉辦企劃展為主的博物館設施。然而,平田晃久仍保持當初揭示的理念,亦即是New Forum,這個場域不僅是單純的展示空間,更是一個讓展覽與各種相關討論、活動相互交織的場域。
在此階段,原本用來表現大學各研究領域的Figure已不再被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導入Fragment這個元素,試圖在變化多端的展示空間與活動之間創造互動。我們透過人類思維與人工智慧的交相結合,研究這些觸發各種展覽與活動的Fragment形態,模型中的兩道牆分別代表了人類與人工智能。
*補充:
要如何將臺灣大學豐沛深厚的知識底蘊轉化成可見的Figure呢?它既要能喚起對於某個領域的聯想,又不能受到既有定義的束縛,那就只有尋求變色龍般百變的形態,探索能夠與各領域產生迴響的迴響是何種造型,並試圖讓多個各有特色的Figure懸浮其中,創造出不同領域的迴響能夠相互交融的景象。
22. HARAKADO
設計期間:2016年2月─2020年11月
施工期間:2020年12月─2023年8月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商業設施
這棟位於表參道與明治通交叉口的商業設施,平田晃久設計建築的立面與屋頂,立面的設計概念是「編織街區」,讓映照出綠意與街景的反光玻璃,像多角形的編織品那樣環繞排列;屋頂建置了大型階梯與庭園,來打造開放並具有律動感的景致,創造出一個既立體又開闊的十字路口。
相對於明治通是順著地形低窪處平緩延伸,表參道則是配合冬至的日照方向筆直打造而成。HARAKADO坐落在展現了自然與多元關係的交叉路口上。「穩田」這個地名透露出昔日的稻田記憶,也許仍迴蕩在這棟建築之中。在表參道的櫸木行道樹盡頭,是人工栽種的原生種樹林──神宮之森。HARAJUKU Stairs亦坐落於此。
23. Shining Clouds
設計期間:2018年10月─2021年11月
施工期間:2022年1月─2022年11月
位置:日本,島根
主要用途:住宅
建於島根縣松江市的私人住宅。如同造園般設置了兩個核心,將生活空間配置於其周邊,上方懸浮著九座斷片似的厚重屋頂。這棟住宅既重且輕,風格不分東西,擁有多元而曖昧的樣貌,能與各種元素產生迴響共鳴。
24. 練馬區立美術館・貫井圖書館
設計期間:2023年1月─進行中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美術館、圖書館
這是練馬區立美術館、貫井圖書館以及勞工福利中心的重建計畫,由三層結構所組成:負責展示・收藏的穩固箱子(Shelter)、陳列書籍與各種藝術品的層架(Shelf)、以及柔和包覆上述兩者的Shade。在保護珍貴收藏的同時,也以多層次、漸層的空間手法向街區開放。
在此,Shelf和Shade與市民活動、或者說與集體無意識有著深刻關聯。這裡展示的是經由練馬區民在工作坊裡親手創作的成果,以及藉由與這些作品對話所進行的各種研究。
Shelf與Shade的表面,將隨著各種活動不時產生變化、蠢蠢欲動,彷彿化為集體無意識的投影幕。這是一棟由公民活動本身形塑而成、新時代的公共建築。
*補充:
這棟建築標榜為21世紀的富士塚。登上迷你富士山眺望真正的富士山這個意象,喚起了與現當代藝術與動畫相通的想像力。練馬區內至今仍存在著好幾座富士塚,得以擔任將地方與此處串連起來的角色。藉由富士山,也能與海外人士產生連結。更重要的是,這將牽引出流動在我們內心深處、自古以來對遙望那座特別的山峰時,所產生的特殊感情。
25. Cloud and Field
設計期間:2021年10月─2022年2月
位置:日本,靜岡
主要用途:圖書館
Unbuilt
此為靜岡縣立中央圖書館競圖案,設計概念是將堆疊的方形盒子作為「雲Cloud」懸浮於空中,成為知識的集合體,同時在其下方創造一個讓資訊與自然交融的「景觀Field」,透過沿著太陽軌道設置無數小開口而透入的光,讓人感受到自然的廣大開闊。
*補充:
圖書館牆面上設置的無數小開口,是考慮太陽軌跡而設置的,讓光線能夠透過中央挑空灑落在田野上。在這片附近有登呂遺址和自古以來就是稻田的土地上,平田晃久夢想能創造一棟展現出稻作與太陽運行息息相關的建築,重新連結建築與宇宙的尺度。
26. 八代民俗傳統藝能傳承館
設計期間:2018年7月─2019年9月
施工期間:2019年10月─2021年6月
位置:日本,熊本
主要用途:博物館
位於熊本的複合式設施,除了展示、保存民俗傳統藝能相關的文物,也是練習祭典舞蹈的場地。此設計將「八代妙見祭」的笠鉾等傳統木構及曲線融入建築當中,並運用八代在地的木材,以3D雷射預做切割,打造出宛如織品般的3D曲面屋頂。藉著靈活運用現代技術,來實現具有傳統風情的木造建築。
*補充:
八代市民背負著延續數百年的傳統娓娓道來,思考超越個人生命的時間跨度。對建築而言本應是理所當然的事。平田晃久一邊參照祭典傘鉾與木構的工法,時間長河的智慧都凝聚其中,再將斷面很小的短木材像織布那般,編出跨距極大、起伏有致的屋頂。如果是編織般的結構,便能直接使用八代產的木材。祭典據說從中國流傳而來,平田晃久以起伏的造型來呼應它與海洋之間的關聯。即便風貌會改,傳統的迴響依舊將延續至未來。
27. 伊勢遺跡史蹟公園展示設施
設計期間:2020年10月─2022年3月
施工期間:2022年6月─2023年5月
位置:日本,滋賀
主要用途:博物館
為展示滋賀縣一處巨大的柱洞遺址而設計的覆蓋式建築,這個遺跡的特色在於祭殿等距的分佈在直徑220公尺的圓周上、以及位於中心的方形區塊,呈現出圓形與方形的幾何原理。覆蓋的建築採用了非圓也非方的橢圓形,來對高度的幾何學所象徵的精神性表達敬意,這座建築低調和緩地坐落在不起眼的住宅區,同時又喚起不同時空的共鳴。
28. 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
Art Museum & Library, OTA
設計期間:2014年4月─2015年3月
施工期間:2015年5月─2016年12月
位置:日本,群馬
主要用途:圖書館、美術館
OTA Lines
設計期間:2020年7月─2021年12月
施工期間:2022年2月─2023年1月
位置:日本,群馬
主要用途:辦公室、餐廳、藝廊
OTA Complex
設計期間:2021年5月─2022年10月
施工期間:2023年1月─進行中
位置:日本,群馬
主要用途:圖書館、健康中心、行政中心
坐落於太田車站前的文化交流設施。五個由RC建造的「箱型建築」,周圍環繞著鋼構支撐的「環狀」坡道,形成一棟將街區延續至室內的建築。為了吸引車站前消逝的人潮重新回流,成為市民匯集的據點,在設計過程中採納了眾多市民與相關人士的意見。
具體而言,每當要進行重要的設計決策時,都會舉辦很多次的工作坊。要吸引人潮重返站前活動,與市民展開真實的對話是最恰當的做法。在這過程中,眾人的思考彼此交疊。平田晃久將設計思考拋出,再吸收回來重新反芻。經由這樣反覆檢討而誕生的建築,或許可視為某種集體無意識的「迴響」。
29. Overlap house
設計期間:2016年5月─2017年6月
施工期間:2017年7月─2018年5月
位置:日本,東京
主要用途:集合住宅
位於東京都的南大塚,宛如三棟有院子的獨棟住宅堆疊而成的集合住宅。屋頂與外牆被紋理不規則的石材包覆,像是模擬周邊社區那種不經意的色調。建築物量體與周邊地形自然連續,反映了南大塚這一區的氛圍,並且帶來新意。
街區的「迴響」是眾多居民的生活積累交疊,狀似在某種無意識中孕育而生。這座建築雖不是透過社區工作坊對話而產生的公共建築,但它為了融入並豐富社區所花的心思,讓建築師的思維得以與外在事物進行對話。
30. 仙台樹
設計期間:2020年8月─2020年12月
位置:日本,宮城
主要用途:市政廳
共同設計:安井建築設計事務所
Unbuilt
針對仙台市政府大樓改建所做的提案,由40,000平方公尺螺旋狀的單一空間(辦公區)所構成的「樹」、以及與街道相連並作為市民活動據點的「丘」所組成。這是一棟與市民共同孕育、像是被綠意覆蓋,如同一棵大樹般的市政大樓。在這裡,市政大樓就像大腦,讓眾多仙台市民如同神經細胞與神經傳導物質般相互流動與連結,整個場域將成為一個思考、並將思考匯集的所在。
31. 風城之谷 (新竹市圖書館新總館)
設計期間:2019年9月─2020年3月
施工期間:2020年6月─進行中
位置:臺灣,新竹
主要用途:圖書館、辦公室
共同設計: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位於臺灣新竹市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沿著連接城市藝文區域的綠帶公園,兩道知識之牆在孕育豐富空間的同時形成了皺褶,創造出猶如峽谷的閱覽室,在收藏著各類書籍的書牆後側,設置了與書籍內容相關的活動場域。這是一棟擴建後融合了書籍與交流活動的新總圖,在這裡,這座風城之谷如同一道展示新竹市民的集體知識、或集體無意識的展示牆,期待打造一座能重新定義現代社會圖書館意義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