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001
奧利維耶.克里斯蒂納特
〈形態II〉/ 2016
人類於西元2008年跨越了一個里程碑,亦即都市人口數超越了鄉村人口數。我們雖然共處同一座城市,但大部分時間卻都獨自生活。克里斯蒂納特認為自己有幸出生在他所認定的文明黃金時代,能夠享有教育、文化、舒適、安全、移動和思想的自由。他在許多城市拍攝人群,例如這些搭乘電扶梯下樓的人們。他探尋私密、無防備的瞬間:祈禱般的手勢、緊鎖的眉頭、對朋友的微笑。藝術家將此描述為「轉瞬即逝的符號……讓想像力徜徉其中的標點符號」。
作品002
湯瑪斯.史特魯斯
〈佩加蒙美術館1,柏林2001〉/2001
史特魯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文明對另一個文明的回顧,或者說是對自身遠古起源的回顧。佩加蒙祭壇是一座宏偉的建築,位於小亞細亞古希臘佩加蒙衛城的一座露臺上,建於西元前二世紀上半葉尤梅尼斯二世統治期間。現下的展示品是重建後的模型。雖然這明顯是向過去人類的成就致敬,但它也可能被視為現代傲慢的表現:我們的文明本身對宏偉、崇高、不朽的渴望,使我們先祖的雄心相形見絀。
作品003
坎迪達.霍佛
〈聖弗洛里安修道院 III,2014〉/2014
這張照片是霍佛拍攝奧地利聖弗洛里安修道院的圖書館,該修道院創建於西元819年。這對於一檔以二十一世紀文明為主題的展覽而言似乎是一項不尋常的選擇。然而,這座圖書館提醒我們,人類當前文明往往重視、含括及保存過去的智慧——或是甘冒風險置之不理。這座圖書館保存了三個世紀的十五萬冊藏書中的每一冊,都是我們不斷演進的全球文明賴以發展之基石。它們蘊藏著科學、技術、藝術、哲學的關鍵。自人類歷史有記載以來,這些關鍵一直引導著人類集體努力的方向。
作品004
理查.德.察納
〈在冷漠中共存〉/2010
出自《蘇丹》系列
風景攝影師德.察納長期醉心於前人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文明遺跡。正如攝影師在作品標題中的暗示,就在我們從A點匆忙趕往B點之際,今日的超移動文明也從這些偉大的金字塔旁匆匆掠過,對它們漠不關心。幾千年後,人類文明的成就是否依然清晰可見?微不足道的柏油路和脆弱的電線杆表明,這種可能性不大。
作品005
米歇爾.納亞爾
〈中國天眼〉/2017
出自《外太空》系列
還有什麼比尋找另一個星球的文明來得更未來主義呢?攝影師暨太空人學員納亞爾的作品呈現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無線電波天文望遠鏡。2016年,中國在偏遠、交通不便的南部山區建造了這座驚人的巨大儀器,名為「500米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它可以經由電腦控制傾斜角度,接收來自宇宙不同區域的無線電波。這類望遠鏡採用大型拋物面天線來接收發自遙遠訊號源的無線電波。然而,該儀器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探測星際通訊信號——來自外星文明的信號。
作品006
米歇爾.納亞爾
〈攀升入軌〉(當地時間2016年11月17日10時06分,一具亞利安五號火箭自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進入軌道)/2016
出自《外太空》系列
這件攝影作品顯示出納亞爾如何關注「太空探索的最新發展,以及這些發展如何形塑我們未來在地球、近地軌道,以及其他星球上的生活。如今,地球上的人類正面臨日益嚴重的威脅,包括人口過剩、氣候變遷、資源枯竭,以及能源、食物、水供應的短缺」。納亞爾認為,我們或許可以藉由將外星環境地球化來延續人類生存,也「必須將我們的生存參照座標從單純地球範圍擴展至地球軌道和整個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