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NEXT ?

作品095

分區介紹

我們每天都會自問:未來生活會是如何?無人駕駛的車輛與飛機很快就會成真,也有機器人在為我們修剪草坪,並對我們的身體動手術,而且往往比我們人類更可靠!曾經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新科技,如今則在短時間內從實驗室開發出成品,迅速移到貨架上供人們消費。我們期待生活中各領域的創新與改變,但誰敢預測我們的世界、城市、機器在下一個世紀會是何種面貌?我們又會變成什麼模樣?然而,顯而易見的是,這個美麗新世界將日益成為集體努力的成果。藝術家尋找這個未來世界的跡象;他們找到了播下的種子,以及在各地萌芽的新形式。


 

作品087

萊納.里德勒
〈人形機器人「滾動的賈斯汀」,德國航空太空中心機器人暨機械電子學研究所,德國奧伯普法芬霍芬〉/ 2016
出自《意志》系列

里德勒長期以來一直對機器人情有獨鍾。他在此與大家分享他對不遠將來的憧憬:一旦我們暸解機器人的優勢,在合理的價格下,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會非常樂意接受這項科技。「掃地」這項古老的人類活動,很快將由我們的人形機器人親屬接手。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一直在思索人類的大一統未來及其生存風險,包括對超級智慧、人體增強、超人類主義,以及智慧圖像處理技術的分析——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創新的速度是否會領先謹慎的態度。

 

 

作品088

西蒙.諾福克
〈巴塞隆納超級電腦中心一台名為「我們的海」的超級電腦,建置於一座古老教堂的正廳內,以助冷卻。它曾參與許多任務,其中包括為戰鬥機的機翼形狀建模,這是一項需要強大算力的工作。〉/ 2006

建置位於教堂內的「我們的海」超級電腦,是科學、建築與宗教的奇異組合。為戰鬥機機翼形狀建立模型是這台電腦被指派的眾多任務之一,而這項工作需要強大的算力。它引出一個哲學問題:人類是這個綜合體的一部分嗎?

 

 

作品089

奧拉夫.奧托.貝克爾
〈擎天樹,新加坡濱海灣花園,2012年10月〉/ 2012
出自《解讀景觀》系列

鑑於全球暖化的現實,人類想要作為一個物種生存下去,就必須以高度創新的方式來應對自然。舉例而言,廣袤的戈壁沙漠是地球上移動速度最快的沙漠,每年吞噬超過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沿途摧毀許多村莊。較貧窮的國家可能遭受重創,而較富裕的國家則可能滿足於遷至室內,研發高效率科技來創造高度人工化的「自然」環境,好比新加坡的濱海灣花園,或是英國的伊甸園計畫。

 

 

作品090

柴田敏雄
〈日野町,鳥取縣,2009年〉/2009

柴田對人很感興趣,但他喜歡採用間接表現的手法,「感覺就像有人在那裡一樣」。柴田選擇基礎設施作為其攝影的主要題材。通常情況下,基礎設施的本質是實用的——與藝術恰恰相反。基礎設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時空,並且掌控了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在柴田看來,基礎設施包含了景觀的許多要素,例如環境、經濟條件,以及科技。他的作品呈現的視角確實非比尋常,總是令人迷惘,迫使我們解讀他的圖像。

 

 

作品091

艾琳.孔
〈維拉斯加塔〉/2010
〈IAC集團位於紐約的總部,由建築師法蘭克.蓋瑞設計〉/ 2010
〈瑞士再保險公司大樓,暱稱「酸黃瓜」,英國倫敦〉/ 2008

出自《看不見的城市》系列

艾琳.孔的這個系列標題靈感來自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極富想像力的著作《看不見的城市》。這個標題之所以非常貼切,是因為她與卡爾維諾一樣巧妙地以豐富的想像力來調和現實。這些建築是真實的,也是標誌性的,但她的處理手法卻如夢似幻,彷彿這些建築存在於遙遠的星球上,或者尚未實現。也許,未來的城市將複製這些形式——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如此。但更有可能的是,新材料和新科技將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形式。

 

 

作品092

馬克斯.阿奎萊拉-赫爾韋格
〈喬伊.凱奧斯,安卓頭肩機器人,搖滾巨星;對政治議題,尤其是資本主義和龐克的涵義極有主見。漢森機械人技術公司,普萊諾,德州〉/2010
出自《人形機器人》系列

人類不斷實驗和探索自己的角色與人體的能力。人類的聰明才智也讓那些失去身體機能的人得以恢復,而且往往恢復得相當顯著。要製造火箭驅動臂,只需將機械手臂與微型火箭發動機結合,就能做出迄今最接近仿生手臂的義肢裝置。該原型機可以舉起(捲曲)約九至十一公斤的重量,是目前商用手臂可舉起重量的三至四倍,而且速度也快至三至四倍。

 

 

作品093

瓦萊麗.貝林
〈無題〉/2006
出自《模特兒II》系列

始於2006年的《模特兒II》系列是由12張年輕模特兒的照片組成(包含六男六女)選自若干模特兒經紀公司提供的目錄。此處展示的是其中三幅。不同於貝林早期肖像系列所採用的「人體測量」方法,她這次是從某個預設的想法出發,創造出刻板的人物形象。此系列散發著特殊的美感,讓人聯想到虛擬世界中用來代表人類的化身。我們也可以視這些作品為一系列臆想出來的人物肖像。

 

 

作品094

馬克斯.阿奎萊拉-赫爾韋格
〈火箭驅動臂,范德堡大學,納什維爾,田納西州〉/2010
出自《仿生學》系列

人類不斷實驗和探索自己的角色與人體的能力。人類的聰明才智也讓那些失去身體機能的人得以恢復,而且往往恢復得相當顯著。要製造火箭驅動臂,只需將機械手臂與微型火箭發動機結合,就能做出迄今最接近仿生手臂的義肢裝置。該原型機可以舉起(捲曲)約九至十一公斤的重量,是目前商用手臂可舉起重量的三至四倍,而且速度也快至三至四倍。

 

 

作品095

趙仁輝窮其藝術生涯,致力探索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本次展出系列作品選自他的《世界動植物漫遊指南》,藉此在提醒我們注意身邊已經存在的未來基因改造物種。這個系列包含了55個真實的物種,這些物種往往為傳統科學論述所忽視,但卻已受到美學、基因、演化或生態等方面的影響。藝術家選擇不在自然環境中展示這些常見的植物和動物,從而突顯這些物種作為研究、商業或娛樂之用的人工起源。

  • 〈花椰菜〉
    (花椰菜可謂世界上改良最多的植物。雖然它被歸類為十字花科植物,但它的確切起源無從得知。源自十字花科的常見食物包括青花菜、高麗菜,以及球芽甘藍)/ 2013
    出自《世界動植物漫遊指南》系列

  • 〈假牛肉〉
    (最近於中國發現外觀上看似牛肉的豬肉。藉由在豬肉中添加「牛肉色素」和「牛肉萃取物」,使其外觀和味道都像牛肉)/ 2013
    出自《世界動植物漫遊指南》系列

  • 〈彩繪印度玻璃魚,湄公河深藍色變種〉
    (為了吸引消費者,某些品種的水族箱觀賞魚被人工染色。透過在魚的皮下注入染色劑,讓魚變得「多汁」,呈現不同顏色。在亞洲各地的水族造景比賽中,「湄公河深藍」品種獲得了專利,並受到水族造景愛好者的追捧)/ 2013
    出自《世界動植物漫遊指南》系列

  • 〈堅不可摧的雞蛋〉
    (日本一家公司開發出一種技術,可以製造出堅硬到無法打破的雞蛋。獲取其內容物的唯一方法,是用尖銳工具在其外殼上刺一個洞。此種雞蛋是將榕樹的植物蛋白添加到雞身上,從而創造出具有樹皮質地的雞蛋)/ 2013
    出自《世界動植物漫遊指南》系列

  • 〈人造葡萄〉
    (以明膠、葡萄香料,以及人工色素製成的人造葡萄,已被冒充為真葡萄在中國的路邊市場販售)/ 2013
    出自《世界動植物漫遊指南》系列

  • 〈方形蘋果〉
    (這是韓國一家百貨公司販售的方形蘋果,作為送給參加大學學力測驗學生的禮物,有些刻有「順利通過」或「成功」字樣。日本在1980年代也培育出類似的方形西瓜。這些方形水果是在方形玻璃瓶中受阻生長而成)/ 2013
    出自《世界動植物漫遊指南》系列

 

作品096

理查.沃爾班克
〈薩拉長翼蝴蝶變種(腹部)1_5〉
〈薩拉長翼蝴蝶變種(腹部)3_15〉

〈薩拉長翼蝴蝶變種(背部)1_19〉
〈薩拉長翼蝴蝶變種(背部)3_15〉

2016

科學家運用新的CRISPR(特化基因序列)技術,首度對巴拿馬熱帶地區的薩拉長翼蝴蝶進行基因編輯,改變了它們的黑色翅膀上的圖案,並且揭示了特定潛在基因的功能與重要性。基因工程、基因操作......正如下列這個諷刺的問題:會出什麼差錯呢?基因工程和基因操作在倫理層面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人類因此必須面對許多複雜的問題。

 

 

作品097

安德烈亞斯.葛菲勒〈FR 23 (首爾)〉/2014
出自《空白》系列

GT Tower East這座引人注目的辦公大樓位於韓國首爾,由荷蘭鹿特丹的建築師事務所ArchitectenConsort 設計。這座新的摩天大樓憑藉其優雅起伏的玻璃外牆,對韓國首都棱角分明的建築提出明確的挑戰。在二十一世紀,我們可能會看到許多新的建築形式。建築空間表達出一個社會在物質與政治層面的優先考慮。葛菲勒記錄一個高科技社會的繁榮結構,旨在提供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視角,讓我們一瞥當前遭遇的拉鋸僵局,一邊是在世界範圍內尋求居所的需求,另一邊則是保護地球環境方面的努力。

 

 

作品098

莫瑞.巴拉德
〈患者照護區(正在注入液態氮的大腳桶),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史考茲谷,亞利桑那州,2006年10月〉/2006
出自《永生的前景》系列

巴拉德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不那麼高科技、但看起來又近乎科幻小說的場景。人體冷藏學是一種將剛去世者的遺體深度冷凍的作法或技術,希望科技的進步能夠讓他們在未來復活。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自稱在人體冷藏學及相關研究與技術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該基金會於1972年創立,是一間位於亞利桑那州史考茲谷的非營利組織。照片中的「大腳」液態氮桶是一個能夠容納四名全身冷凍患者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