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介紹
集體困境、自然秩序被破壞、司法不彰、人權遭受侵犯、人們被迫流離失所、武裝衝突、產業停滯或迅速衰落——藝術家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動盪不安中,孜孜不倦地講述著這些破裂的故事。他們的作品充滿挑釁意味,有些是冒著巨大的個人風險拍攝的,有些則是為了提醒人們關注新出現的危機而精心製作的。這些作品涉及各種主題,包括環境惡化、邊境衝突與管理、戰爭與暴力、大規模移民,以及政治與意識形態系統失靈。無論是冷靜抽象或是觸動情感的畫面,它們都迫使我們正視人類文明的盲點與失敗。
作品062
安德烈亞斯.切希奇
〈邊陲1827(底特律)〉2010/2011
出自《邊陲》系列
許多藝術家都嚮往大城市的中心地帶,在那裡,人群、建築物和招牌競相爭奪空間。安德烈亞斯.切希奇卻被郊區較為安靜的生活所吸引。他在過去十五年裡周遊世界,關注他所謂的「邊陲」地區。然而,他拒絕被歸類為紀錄者。這些地方確實存在,也沒有任何人為操縱的痕跡。儘管如此,切希奇的視角是非常主觀的,代表著他對拍攝地點的感受。在此展示的作品中,後汽車時代蹂躪的底特律滿目瘡痍,這種感覺本質上是一種悲愴。正如處於顯眼位置的廣告看板所暗示,逃避現實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作品063
莫里西奧.利馬
〈位於法國北部加萊被稱為「叢林」的難民營中,數十處火光燒毀了小屋和臨時商店,難民眼睜睜地看著滾滾濃煙。2016年10月26日。〉/2016
發生於加萊「叢林」難民營的事件仍然是歐洲人生活中一道久久不癒的傷口。該難民營始建於2015年,正值近期歐洲移民危機最嚴重的時刻。法國政府於2016年歷經多次嘗試未果後,最終在同年10月關閉該難民營。攝影記者利馬在這裡目睹,在惡夢般的、哥雅風格的光影中——如果「光」是正確用詞的話——一群年輕人背著裝滿所有家當的背包,無助地看著他們協助建造的營地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
作品064
戴蒙.溫特
〈2010 年9 月17 日,星期四,美國海軍上士約翰.克雷默在阿富汗昆都士的庫爾幹特帕山踩到地雷,雙腿嚴重受傷。美國陸軍第八十七步兵團第一營士兵為他擋住醫療救護直升機的氣流沖刷。〉/2010
在溫特拍攝的這張戲劇性照片中,準備降落的醫療救護直升機捲起飛塵和碎片。這張照片即使沒有標題,也同樣能代表現代戰爭的騷亂與暴力。其呈現的畫面近乎抽象,但又透過後拉鏡頭提供了精確而生動的細節:背景的士兵似乎消解於無形,而前景的士兵則低頭遮臉,抵擋直升機的氣流,除了手掌以外,其餘部位都清晰可見。
作品065
阿什利.吉爾伯特森
〈25 歲的陸軍下士布蘭登.M.克雷格於2007年7月19日在伊拉克侯賽尼亞遭路邊炸彈炸死。他來自馬里蘭州的厄爾維爾。這是他的臥室照片,攝於2010年2月。〉/2010
〈來自俄亥俄州新米德爾敦的27歲陸軍特業手萊恩.尤奇森因患有創傷症候群,於2010年5月22日在俄亥俄州楊斯敦吸毒過量身亡。這是他的臥室照片,攝於2011年9月。〉/2011
出自《陣亡者的臥室》系列
數十年來,美國參與的軍事行動是如此不受公眾關注,以致有遭遺忘的風險。吉爾伯特森透過《陣亡者的臥室》系列提醒我們,發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衝突,對交戰雙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甚於戰鬥的喧囂。他走遍美國,記錄了那些默默承受悲傷的陣亡者家屬、朋友的家園。他們原封不動地保留了這些陣亡者的臥室,沉痛地紀念著那些英年早逝的美國人。
作品066
喬治.利霍夫斯基
〈馬其頓警察在邊境封鎖區與難民發生衝突〉/2015
大規模移民往往是一個不帶情感的統計問題,但一張照片卻能刺穿它們冷冰冰的防備。在此,利霍夫斯基拍攝的照片捕捉到2015年夏季某日,兒童移民的煎熬與痛楚。當時,絕望的人們在希臘邊境等待,試圖衝破馬其頓特警部隊的警戒線,從南部城市蓋夫蓋利亞附近進入馬其頓。諸如此類的照片呈現出殘酷的事實,期盼身處此情況之外的人們看見並反思這些照片所反映的現實。
作品067
麥可.沃夫
〈東京壓縮#5〉
〈東京壓縮#109〉
〈東京壓縮#35〉
〈東京壓縮#39〉
〈東京壓縮#80〉
〈東京壓縮#75〉
出自《東京壓縮》系列
2010
剛剛的展間,我們已經看到了沃夫以香港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為特色的作品。在此展示的是他的另一個龐大系列,從地面下捕捉到人們在同為亞洲重要城市的東京所承受的緊張與壓力。世界各大城市的通勤者對這種夢魘必然感同身受:車廂內是如此擁擠,將人們緊緊壓在門窗上,門窗則隨著高溫和潮濕而蒙上一層霧氣。倒楣的乘客只能閉上眼睛,數著時間,等待下一次到站時的片刻解脫,藉此壓制內心的恐懼或尋求內心的平靜。
作品068
丹尼爾.貝爾胡拉克
〈過度擁擠的監獄讓囚犯只能睡在監獄裡的籃球場上,奎松市,菲律賓。〉/ 2016
出自《我們像畜牲一樣被屠殺》系列
貝爾胡拉克是一位足跡遍及全球的攝影記者。幾年前,他為《紐約時報》拍攝了大量關於菲律賓毒品戰爭的照片。在此展示的照片是奎松市監獄人滿為患的駭人景象,這是菲律賓境內最擁擠的監獄之一,這裡的囚犯不得不用被褥覆蓋籃球場,席地而眠。這座監獄原本只能容納800人,但實際上卻關押了3,000人。貝爾胡拉克的拍攝工作最終觸怒菲律賓當局,攝影記者經常這樣。當他遭遇嚴重威脅,報社便將他召回。
作品069
拉斐爾.達拉波塔
出自《人員殺傷彈藥》系列 /2004
達拉波塔的大量地雷系列作品固然令人不寒而慄,但也不乏某種玩世不恭的幽默。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地雷當中有很多看起來都很美麗的事實。或許它們的設計師同時也接受製造香水瓶的委託,以維持生計!達拉波塔迫使我們捫心自問,什麼樣的人會坐在辦公桌前研究最佳方法來殺死毫無戒心的人類同胞,或者乾脆讓他們終身殘廢(這會讓敵人付出更高的代價)?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政府為這項惡行做出的巨大貢獻?
-
〈反步兵彈藥之1/72B爆破殺傷地雷,中國〉
(據稱,中國的1.1億枚反步兵地雷庫存中[中國官方宣稱這個數字過於誇大],72型地雷就占了1億枚。72型地雷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製造,據傳聞,每一枚售價為3美元。72B型地雷具備反排雷機制,使其無法被解除或拆除——此款地雷水平移動超過8°就會爆炸,截斷引爆它的肢體。直徑:76毫米,重量:150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2/A-200爆破殺傷地雷,德國〉
(此款地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納粹軍隊所用,暱稱「芥末罐」。直徑:80毫米,重量:550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4/PFM-1爆破殺傷地雷,俄羅斯聯邦〉
(PFM-1散布式反步兵地雷亦稱為「蝴蝶」地雷,仿製美國的BLU-43/B「龍牙」地雷。蘇聯在阿富汗廣泛使用此款地雷,5-25公斤的壓力就能引爆其球形部分的液體炸藥。VSM-1布雷系統可以透過安裝在直升機上的單一載運容器,在2公里長的範圍內布設7,424枚PFM-1地雷。長度:88毫米,重量:75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5/自製爆破殺傷地雷,波士尼亞〉
(這款自製反步兵地雷是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發現的。安裝在填滿炸藥的塑膠罐上的引爆裝置來自南斯拉夫PMA-2爆破殺傷地雷。在戰爭結束十年後的2005年,波赫境內有34個人被此款地雷炸死。直徑:60毫米,重量:500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8/4號爆破殺傷地雷,以色列〉
(4號爆破殺傷地雷裝有188公克的TNT炸藥,會在8公斤壓力下引爆。此款地雷曾用於以色列、黎巴嫩,以及福克蘭群島。埃及[T.78]和伊朗[No. 4]也仿製了此款地雷。寬度:130毫米,重量:348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12/V-69彈跳式破片殺傷地雷,義大利〉
(V-69彈跳式破片殺傷地雷可透過腳踏壓力或絆線引爆。引爆時,引信會釋放推進劑氣體,將地雷內體推升至離地45公分。爆炸時會散射出1,000多塊碎鋼片。1982年至1985年間,其製造商「瓦爾塞拉」出售約900萬枚V-69地雷給伊拉克。伊拉克布雷人員暱稱此款地雷為「掃帚」。直徑:120毫米,重量:3.2公斤) -
〈反步兵彈藥之16/P-5爆破殺傷地雷,西班牙〉
(P-5散布式爆破殺傷地雷是義大利SB-33型地雷的授權仿製品[兩者皆已停產],由聚碳酸酯和氯丁橡膠組成,金屬結構極少,幾乎偵測不到。此款地雷還有反排雷版本。寬度:90毫米,重量:140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17/MI AP DV 61爆破殺傷地雷,法國〉
(MI AP DV 61爆破殺傷地雷是專門為了在阿爾及利亞使用而設計的,配備內置樁體以防在沙漠沙地環境中移位。此款地雷可透過腳踏壓力或絆線引爆。在法國禁止生產人員殺傷地雷之前,此款地雷是由位於法國米盧斯的「阿爾塞特克斯」公司製造。高度:275毫米,重量:125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20/M-18/A1定向破片殺傷地雷,美國〉
(此款稱為「克萊莫」的定向破片殺傷地雷引爆時會釋放700顆鋼珠,可由手搖發電機、絆線來引爆,或是與「矩陣」系統搭配使用,透過筆記型電腦遠端搖控[亦可使用雷管導爆索連結多枚克萊莫地雷]。1966年陸軍部的一本野戰手冊提到,「克萊莫地雷的使用方式之多,遠超乎使用者的想像」。根據2002年9月的統計數字,美國的10,404,148枚地雷庫存中,克萊莫地雷占了403,096枚。寬度:210毫米,重量:1.58公斤) -
〈反步兵彈藥之21/M-18/A1定向破片殺傷地雷,伊朗〉
(伊朗是否仍在製造美國克萊莫定向破片殺傷地雷的仿製品尚不得而知。但據了解,伊朗已生產並出口許多這款地雷:2007年,孟加拉宣稱擁有2,499枚伊朗製克萊莫地雷。寬度:210毫米,重量:1.58公斤) -
〈反步兵彈藥之24/B-40爆破殺傷地雷,美國、越南〉
(B-40反步兵地雷是越南對美製BLU-24/B集束炸彈的改款。此款自製地雷一旦引爆,其內含的爆炸物和碎片足以炸斷一條腿。儘管自1975年以來已銷毀400萬枚地雷和800萬枚未爆炸彈藥,但據估計,越南仍有1,647.8萬平方公尺的土地受到地雷和未爆彈的污染。直徑:60毫米,重量:700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25/R2M2爆破殺傷地雷,南非〉
(只需3公斤的壓力便可引爆R2M2爆破殺傷地雷內含的58公克RDX/蠟質炸藥。它的塑膠結構意味著它極難被偵測。在安哥拉、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盧安達、索馬利亞、尚比亞、辛巴威,以及柬埔寨等國家境內都曾發現南非製造的地雷。直徑:57毫米,重量:128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30/F1集束彈,法國〉
(一枚「食人魔」F1 155毫米砲彈可裝載63枚各重244公克的兩用小炸彈,射程可達35公里。取決於不同射程,每一枚砲彈可覆蓋 10,000至18,000平方公尺的範圍。1998年之前,此款砲彈均由總部位於凡爾賽的「吉亞特工業」公司[現為「耐克斯特」公司]製造。2008年,法國政府承認,其所簽署的《奧斯陸集束彈藥公約》意味著必須銷毀此款集束彈庫存。直徑:45毫米,重量:244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33/AO-2.5RTM集束彈,俄羅斯聯邦〉
(AO-2.5RTM是蘇聯時期的集束彈,每一枚重2.5公斤,在下降過程中透過離心力投射,破壞範圍為210平方公尺。這些小炸彈透過RBK-500布彈器投放,每個布彈器可裝載108枚AO-2.5RTM。在2008年8月的衝突期間,俄羅斯聯邦和喬治亞都使用了此款集束彈。直徑:90毫米,重量:2.5公斤) -
〈反步兵彈藥之34/BLU-3/B集束彈,美國〉
(這款重785公克、暱稱為「鳳梨」的集束彈,從CBU-2C/A炸彈釋放後,其六片尾翼會穩定彈體,並減緩下降速度。每一枚CBU-2C/A炸彈可裝載409枚BLU-3/B集束彈,其中將近25%在撞擊時不會爆炸。直徑:73毫米,重量:785公克) -
〈反步兵彈藥之35/BLU-26/B集束彈,美國〉
(每一枚CBU-24/B炸彈可裝載670枚BLU-26/B集束彈,透過離心力投射。每一枚BLU-26/B集束彈會在撞擊地面時爆炸,釋放出600片鋒利的鋼片。據估計,美國於1964至1973年間對寮國的轟炸行動結束後,地面上遺留了超過900萬枚BLU-26/B集束彈。而未爆炸的BLU-26/B集束彈無法拆除。直徑:60毫米,重量:400公克)
作品070
肖恩.赫默勒
〈布魯克斯兄弟服飾店,紐約世界貿易中心,2001年9月12日〉/ 2001
出自《911 NYC》系列
關於這張照片,攝影記者赫默勒指出:「在逆境中無能為力是一種令人不安和羞愧的經歷。」他對影像的取景突顯出他的離奇經歷:他發現自己獨自一人待在一間寂靜的服飾店內,大部分的襯衫依然整齊地堆放在架子上,旁邊的桌椅也完好無損。然而,從被炸毀的櫥窗向外望,看到的卻是一片難以想像的混亂與廢墟。一輛車駛過,車上的短語「基本救命術」,諷刺性地成就了這幅超現實的畫面。
作品071
亞當.福格森
〈透過Skype視訊的士兵2、3、4〉/ 2011
出自《透過Skype視訊的士兵》系列
當我們提到士兵的照片,浮現腦海的通常是他們以紀律嚴明、英勇無畏的典範形象示人的莊重肖像。但福格森反而選擇了一些安靜的時刻,以讓我們想起士兵的人性。他的作品展示出拍攝對象在非執勤時,全神貫注地與千里之外的親人交流的模樣。然而,這當中是否有某種奇怪的疏離感?儘管有所謂的現代通訊「奇蹟」,但這些沉默的主角似乎非常清楚,他們與親人並不處於同一個「空間」——無論是實際上還是比喻上皆然。這是否給了我們其他人什麼啟示?
作品072
大衛.梅塞爾
〈猶他州達格威試驗場,全系統活體檢測室(5370_04〉/ 2014
出自《試驗場》系列
「試驗場」一詞似乎有雙重涵義。首先當然是進行試驗的場地,另一種則是隱喻性的解讀:也許有人會問,我們如此戮力研發這些武器,究竟想證明什麼?證明人類有自我毀滅的能力嗎?
作品073
謝爾蓋.波諾馬列夫
〈2015年10月22日,星期四,斯洛維尼亞多博瓦郊外,移民在斯洛維尼亞防暴警察的護送下前往登記營地,途經教堂〉/ 2015
出自《歐洲難民危機》系列
謝爾蓋.波諾馬列夫以淒美的風格處理大規模移民這項令人痛苦的主題。一群井然有序的難民抱著嬰兒與孩童,默默地成隊而行,被引導到一個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來自何方。此處很可能遠非他們踏上危險旅程之初所夢想的新世界。波諾馬列夫的作品呈現了一個有序的、現代的,但卻拒人於外的歐洲:畫面中有來自另一個時代形單影隻的教堂,以及數座矗立於地平線上的高壓電纜塔。
作品074
謝爾蓋.多爾任科
〈民族主義政黨參加基輔的民族光榮遊行〉/ 2017
身為攝影記者的多爾任科從未停止質疑自己在複雜局勢中的角色:「我是一個普通人,對我國的政治發展有自己的見解;但作為一名記者,我不認為自己可以影響事件的發展。是的,也許我可以透過我拍攝的照片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他人,但那就不是新聞報導,而是我對某種局勢的看法。我不喜歡這種宣傳,因為它在過去引發了太多混亂、暴力與死亡。我寧可讓人們有機會自行得出結論。」
作品075
理查.莫斯
〈伊多梅尼〉/ 2016
出自《熱點圖》系列
莫斯改裝一台軍用級熱感測相機來拍攝數公里外的照片,因此,嚴格來說,這些(由數百張個別照片拼接在一起的)影像並非照片。這無所謂。2016年,莫斯一面走訪難民常走的路線——從波斯灣到柏林,以及從尼日北部到現已拆除的加萊「叢林」難民營,一面廣泛地使用這套設備。莫斯承認這件作品引發了隱私方面的爭議,但他認為,這也許正好能啟發民眾,因為對他們而言,「監控」通常是一個抽象概念,不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他的作品讓我們重新思考。
作品076
弗朗切斯科.齊佐拉
〈同舟共濟〉/ 2015
齊佐拉告訴我們,2015年8月26日,無國界醫生組織的「波旁-阿爾戈斯號」搜救船,正在接近一艘從利比亞駛來,擁擠不堪的橡皮艇。我們不知道這些人在海上漂流了多久,也不知道他們的命運將會如何。極有可能,藝術家也不知道。但這張令人鼻酸的作品卻捕捉到某個共同的時刻與共同的情緒,其中有恐懼、懷疑、擔憂、聽天由命,以及在看見希望之前的審慎樂觀——而這一切都是集體的展現。
作品077
華特.尼德邁爾
〈施納爾史塔爾冰河56〉/ 2011
出自《阿爾卑斯山風景》系列
這件創作於2011年仲夏的雙聯幅從兩個面向來表現轉變。首先是冰河;在一年之中,冰河會從冰雪覆蓋的模樣轉變為帶有裂縫的侵蝕冰面,直到秋季再次被白雪覆蓋。第二個面向的轉變是受到各種雪上運動(滑雪、單板滑雪、越野滑雪等等)影響的結果。這類運動需要各種裝備、機器和載具。這些實體元素都有助於在冰河上建造一座休閒公園。然而,尼德邁爾的抽離視角暗示著,人類嘴上說著尊重大自然,但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卻不是這麼一回事,這個問題著實令人擔憂。
作品078
達尼拉.特卡琴科
〈飛機——垂直起降的兩棲載具VVA14。蘇聯只在1976年造了兩架原型機,其中一架在運輸過程中墜毀。俄羅斯莫斯科地區〉
〈世界上最大的柴油潛艦。俄羅斯薩馬拉地區〉
出自《禁區》系列
2013
達尼拉.特卡琴科四處旅行,尋找那些曾對科技進步的夢想有著重要意義的荒涼之地。他視自己的作品為一種手段,透過科技成就來處理人類對烏托邦的渴望,因為人們總是相信最新的科技會帶來幸福與滿足。在他發現的人造物中,有強大政府設計建造的暴力工具。這些地點當中有許多都曾是不為人知的祕密之地,如今已遭世人遺忘。對藝術家而言,重要的是見證人們對烏托邦的強烈慾望逐漸趨緩後所留下的事物。
作品079
賈爾斯.普萊斯
〈聖母峰基地營1,尼泊爾〉/ 2015
出自《人類+自然》系列
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環境是普萊斯的作品探討的主題。其中包括重大的結構性干預,還有因群眾集會、人類探索,甚至抗議遊行而改變的景觀,以及人類的政經活動對環境的衝擊。普萊斯經常採取宏觀尺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常是從空中俯瞰,因為與在地面觀察相比,從空中俯瞰更能使群體行為無所遁形。他的《人類+自然》系列作品探討的是今日越來越多人追求攀登聖母峰這項成就所造成的實質影響。乍看之下,我們以為看到的是垃圾,但實際上是成千上萬容納著雪巴人和越來越多登山者的臨時營地。
作品080
克里斯.喬丹
〈CF000774〉
〈CF000401〉
〈CF000441〉
出自《中途:來自海洋環流的訊息》系列
2009
這些鳥類攝食塑膠的照片震驚了大多數人,同時也描述了消費和環境污染的全球性現實。攝影師直言不諱:「綜觀當代消費文化的諸多面向,我們很難不得出世界正緩步走向末日的結論。我對人類集體意志的破壞性感到震驚,但也對它滿懷敬畏與著迷。人類龐大的消費規模可以是荒涼的、恐怖的、古怪滑稽和諷刺的,甚至展現出令人顫慄的美;對我而言,驚人的複雜性是它一貫的特徵。」
作品081
米什卡.亨納
〈德克薩斯州沃德郡北沃德埃斯蒂斯油田〉/ 2013
出自《油田》系列
「納斯卡人有自己的線條,而美國人擁有油田;後者在大地上刻下了工業邏輯。」米什卡.亨納如此描述這片名副其實的石油之海,它不停地輸送石油,讓美國文化的心臟持續跳動。亨納將數百張衛星影像拼接在一起,捕捉到這片廣袤的現實。他從隱喻意義上看待油田上的這些「抽油泵」:每一座都有一個合法的名字,因此,「它們是真正的美國公民,是美國發動戰爭的原因,亦為美國背景音樂的節奏」。
作品082
亞力杭德羅.卡塔赫納
左:〈在墨西哥的母親:美國邊境圍牆〉
右:〈在美國的女兒:墨西哥邊境圍牆〉
出自《無牆》系列
2017
心痛的感受似乎常伴隨著移民的話題,無論其根源的所在和嚴酷的現實為何,最生動的實例莫過於一對母女在美墨邊境圍牆的相遇。十多年來,卡塔赫納一直在拍攝這樣的處所與邂逅。他說:「有一條線,一條看不見但實際存在的線。家庭成員因它而分離,但決心找到重聚的途徑……。我的一系列攝影作品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們重新思考這道牆究竟是什麼,以及它為何永遠無法分隔它周圍人們的生活。」
作品083
山繆.格拉塔卡普
〈警察於一處民宅搜查非法移民,的黎波里,利比亞〉/ 2016
出自《理想與現實》系列
格拉塔卡普廣泛地探討複雜的移民問題,接觸那些試圖逃離悲慘生活環境的人,無論他們是否成功。他的系列作品標題「50-50」指的是嚴酷的選擇——若非成功抵達新的國家,就是死亡。在這件作品中,權力和無能為力是鮮明的兩極,畫面中央是正在接受盤問的不幸男子。這把輪廓鮮明的槍顯然將是這場交鋒的最終仲裁者。格拉塔卡普之所以進行調查,部分原因是他不相信官方公布的移民人數及其命運的統計資料。
作品084
何兆南
〈門戶開放III〉/ 2014
出自《門戶開放》系列
《門戶開放》系列的靈感來自於圍繞香港政府總部的佔領運動。這座建築因其上層兩翼相連的設計而聞名,從而在下面的空間創造出門戶敞開的視覺隱喻。在畫面中,敞開的門變成一塊遮光板。藝術家直接在底片上剪出缺口來創造這種效果,作為他對中港緊張關係更甚以往的尖銳批評。
作品085
曼迪.巴克爾
〈湯:塑膠微粒〉
成分:塑膠微粒——從六座不同海灘蒐集到的工業塑膠原料,此塑膠微粒也被稱為「美人魚的眼淚」
出自《湯》系列
2011
所謂「湯」,是形容懸浮在海中的塑膠碎片,這裡指的是北太平洋上稱為「垃圾帶」的大量垃圾堆積區。巴克爾的作品結合了起初的美學吸引力(也許是一個星團?)與一股面對當今世界現實的覺醒意識——一場名副其實的污染海嘯,目的在激發觀者的情感反應。巴克爾拍攝的塑料是他從世界各地的海灘打撈而來的,代表不同時期存在於地球海洋中的全球收藏品。如她所言:「我的目的是透過視覺參與讓人們意識到世界海洋塑膠污染問題,同時呼籲人們重視這些污染對海洋生物以及最終對人類自身的危害。」
作品086
羅晟文
〈布萊多普動物園,鹿特丹,荷蘭〉/ 2016
出自《白熊計畫》系列
如藝術家所言,此系列「描繪在世界各處人工棲息地展示的北極熊;我試圖將之連結到圈養動物計畫的兩難境地。由於動物的自然棲息地正遭受破壞,所以在受控環境中飼養某些物種或許是合理的。然而我認為,某些結果似乎違背了我們的初衷。圈養的北極熊便體現出這種模糊性。在動物園的宣傳中,北極熊是極具異國情調的大型動物,吸引了大量的遊客;但是,此種娛樂性卻挑戰著圈養機構的保護、研究與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