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介紹
從抽象層面來看,文明基本上可以比作一台複雜的機器,其零件必須不斷維修或更換。不同文明都有自我保護意識,不僅要抵禦外來者,也要處理內源性生存威脅。「控制」總是打著安全或創新的旗號來巧妙地偽裝自己,而現代人類的全球化存續亦須仰賴「控制」。它以治理機構和軍隊的形式,運用戰爭與外交,大規模地表現出來,例如法律、企業、教育機構等等;或者更具體地表現在日常生活裡施行權威的機制當中,例如警察局、監獄、法院、學校、會議室、發電廠和實驗室等等。藝術家已找到各種巧妙的方法來定格這些往往不為公眾所知的複雜現實。
作品046
卡拉.菲利浦斯
〈術前與術後的白色房間(比佛利山,加州)〉/2007
出自《獨一無二的美》系列
之前和之後……日常生活中給予奇蹟的許諾:更長壽、更快樂、為人所愛!但首先,你得投資打造一張比大自然賦予你的容顏更美麗的臉龐。一旦手術結束,疼痛消失,你就得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提供影像證據。你得走進這個小房間,聽從攝影師的安排。別擔心,他知道你想要什麼。他以前就看過這一切。如果你夠幸運的話,在你無數的「朋友們」轉向關注更年輕貌美的對象之前,你會獲得數百萬個讚。到時候,你可以回到這裡,我們再來一次!
作品047
安德魯.羅瓦特
〈東莞觀瀾湖球童〉/2011
羅瓦特經常為旅遊雜誌工作,這次他拍攝的是中國南方一些大型高爾夫度假村。這個特殊度假村的規模、秩序,以及近乎軍國主義的命令讓他印象深刻,並且意識到從上方拍攝最能捕捉到戲劇性的畫面。然而,羅瓦特並非驟然進入一個他不了解的文化環境。他會說中文,並且在中國生活了八年。他非常清楚,自己在中國工作的真正目的是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時刻,亦即其快速變化的步調。
作品048
王慶松
〈工作、工作、工作〉/2012
王慶松的作品《工作、工作、工作》可能讓人會心一笑,因為它的戲劇性顯而易見。作品畫面呈現出秩序與混亂的古怪組合,其中身穿制服的工人狂熱地致力於某種形式的都市規劃。他們埋頭苦幹,工作節奏似乎非常快,彷彿他們正在構思的城市幾乎是在他們工作之際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多年來,藝術家一直用攝影來批判席捲中國社會的快速變遷。然而,他的批判與我們所有人都息息相關:倘若為了工作,必須犧牲人類的其他需求,那麼這樣的工作是否值得崇尚?
作品049
米區.愛普斯坦
〈英國石油卡森煉油廠,加州,2007年〉/2007
出自《美國能源》系列
愛普斯坦就像他的許多同僚一樣,偏好進行自己構思的計畫。這幅圖像均出自名為《美國能源》的計畫,這個名稱可從字面和比喻角度來理解,人們如何構想、產出、限制、維持,以及投射能源?能源來自何處?誰控制能源?能源的脆弱性何在?一方面,圍繞著這項主題的宏觀政治為何?另一方面,老百姓會受到什麼影響?愛普斯坦的作品仔細、周到、專注、平衡,接納了仰賴大規模基礎設施的文明所顯現的複雜性,但人們往往認為這些複雜性是理所當然而不去重視。
作品050
琳恩.科恩
〈無題(警察學校教室,艾爾默)〉/2003
已故的琳恩.科恩在將近半個世紀裡幾乎記錄了所有人類生活與工作的空間——辦公室、教室、大廳、醫院、健康休閒中心和旅館等等。她更喜歡展示這些空間無人的時刻,幾乎把它們當作民族誌博物館的展品。當「人類」偶然出現,正如這張照片所示,他們是以模特兒的身分出現,充當人類的替代品。科恩以其直接、不帶感情色彩的手法,一再向我們說明,我們並不需要虛構的攝影作品。用一句老生常談來說,真實比虛構更耐人尋味。
作品051
柴田敏雄
〈日光市,栃木縣,2014年〉/2014
柴田對人很感興趣,但他喜歡採用間接表現的手法,「感覺就像有人曾在那裡一樣」。柴田選擇基礎設施作為其攝影的主要題材。一般來說,基礎設施的本質是實用的——與藝術恰恰相反。基礎設施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時空,並且掌控了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在柴田看來,基礎設施包含了景觀的許多要素,例如環境、經濟條件,以及科技。他的作品呈現的視角確實非比尋常,總是令人迷惘,迫使我們解讀他的圖像。
作品052
蓋爾科.德.魯伊特
上:〈標籤#1〉
下:〈一塊地#2〉/2012
出自《近乎自然》系列
儘管越來越多當代藝術家使用飛機、直升機、無人機作為輔助拍攝工具,但德魯伊特的空拍技術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簡單的風箏便是他的理想工具,讓他能夠追尋「某種抽象,或是現實與抽象之間的游移」。作家彼得.戴爾波特(Peter Delpeut)概括了這種模糊性,他不知道自己所見的是「牧場、鹽沼、運河、樹冠,還是一幅具有蒙德里安風格或原生藝術特質的抽象畫」。德魯伊特問道:這是風景畫還是抽象畫?抑或兩者皆是?
作品053
阿什利.吉爾伯特森
〈2008年7月4日,在薩達姆.海珊位於伊拉克巴格達的一座宮殿舉行的大規模再入伍儀式上,1,215名美國士兵、飛行員、海軍陸戰隊員和海軍水兵,在宣誓入伍之前祈禱。〉/2008
出自《戰地記者》系列
吉爾伯特森是一位國際知名的攝影記者。他發現自己處於伊拉克戰爭(2003-2011)的某個臨界點,而且看不見戰爭結束的跡象。為了鼓舞士氣,並且生動地展示美國令人印象深刻的戰鬥規模,他選擇在此呈現大量士兵集結成隊的壯觀場面——這相當於某種軍事超級盃。我們望著這些似乎數量無窮盡的士兵(攝影師巧妙裁切照片以強化這種感覺),可能會聯想到德國導演暨電影製作人蘭妮.瑞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的作品《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5)這部對殘酷軍事力量的著名讚美詩,而這樣的聯想肯定會令美國軍事戰略家感到不悅。
作品054
盧純澤
〈赤色之屋 I #13〉/2005
出自《赤色之屋》系列
這是南韓知名藝術家盧純澤的作品,畫面中塞滿了身穿相同黃袍的舞者,呈現一場具有高度協調性的表演。這件作品出自《赤色之屋》系列,是前往北韓進行官方媒體訪問期間拍攝的大量圖組之一。這個在平壤體育場舉行的正式國事活動場景,其生動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是一場巧妙展示北韓力量與秩序的表演。
作品055
保羅.布爾蒂爾
〈無題〉/2010
出自《群眾演員》系列
有別於許多藝術家,保羅.布爾蒂爾自稱他的工作不會因為系列主題的選擇而受限。都市環境和其中的人類這項普遍性主題對他而言就是一個題材充分的場域。布爾蒂爾對集體主義與個人的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張力特別感興趣。他拍攝不同場合、不同情境下各個年齡層的人,並稱他們為群眾演員,彷彿意指我們都是社會舞台上的演員,我們的共同點比我們意識到的還要多。
作品056
卡洛.瓦爾塞基
〈# 0767切塞納,義大利弗利-切塞納省〉/2012
出自《工業,科技健身房計畫》系列
卡洛.瓦爾塞基多年來深入拍攝工業環境,發展出獨特的圖像風格。他柔化機器的堅硬稜角,讓我們重新認識它們真正的神奇之處。我們需要一點時間才會意識到,眼前所見是一間健身房(而不是進行材料耐久性測試的實驗室)。在這裡的人渴望長壽,吸引外貌姣好的伴侶,並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物質世界中普遍提高成功機率。他們將自己的身體素質發揮至極限——有時甚至超越極限。
作品057
菲利浦.尚塞爾
〈阿里郎,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2006
出自《資料區》系列
菲利浦.尚塞爾承認,無論他走到哪裡,都會「陷入一個棘手的困境」,一方面著迷於眼前發生的一切,另一方面又持續感到憤慨或厭惡,當他看到具煽惑性的權力運用時更是如此。北韓氣勢洶洶的奇觀即為一例,其目的既是為了讓人民站在同一陣線,也是為了向世界展現其強硬的姿態。沒有人會誤解這把槍的涵義。但身為他國人民的我們是否應該為了政治、商業和娛樂而忽視我們自己的大規模權力展示?
作品058
賈爾斯.普萊斯
〈開幕式,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E20 12 興建中〉/2012
觀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正在注視著某種極其精密的科學機器(例如大型強子對撞機)內部,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我們正在看著一部複雜的機器,可能是世界上最大也最有效率的社會機器——奧林匹克運動會,與它的主要場館奧林匹克體育場。這部機器快速運轉的零件幾乎來自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奧林匹克理想」深入到地球上每一座村莊,將最具體能天賦的人推上世界舞台。普萊斯的作品所呈現的完整俯瞰景象生動地展示了地球文明的本質。
作品059
盧卡.札尼爾
〈國際足球總會:執行委員會,蘇黎世〉/2013
出自《權力核心》系列
國際足球總會執行委員會在蘇黎世總部地下五層樓的第三層樓舉行會議。這個會議室堪比史丹利.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裡的地下碉堡。國際足球總會的總部位於高檔的蘇黎世堡街區,為瑞士建築師蒂拉.托伊斯(Tilla Theus)所設計,她稱之為「這個家族的私人宅邸」。這個足球大家族的決策者聚集在地下會議室,足球場造形的水晶吊燈提供充足的照明。國際足球總會前主席約瑟夫(塞普).布拉特(Joseph [Sepp] Blatter)認為,亮光「應該來自聚集在那裡的人們」。
作品060
雷金納德.范德維爾德
〈主動式冷卻塔內部:數十億顆水滴落下,同時將熱能釋放到環境中。比利時〉/2015
出自《內部景觀》系列
范德維爾德認為自己「是一位獵人,狩獵時間完全靜止的瞬間;與我們身邊忙於現實和煩惱的人聲鼎沸相比,那些瞬間更為安靜」。他的工作就是用相機捕捉那些時刻。這件作品讓觀者沉浸在一座巨型冷卻塔的「腹部」,彷彿一片優雅的柱林,末端隱沒於看似無窮盡的空間中。這是由數十億顆水滴構成的霧氣所創造的幻象。然而,這片超現實的夢幻美景使我們面臨下列這項矛盾:這台巨大的機器是用來冷卻我們的機械基礎設施,但它又反過來把熱能釋放到環境中。我們是否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作品061
安德蕾雅.阿爾維斯.德.奧莉薇拉
〈員工休閒區,交通銀行〉
〈辦公桌輪用工作區,審計、稅務暨諮詢服務公司〉
〈瞭望室,品牌顧問公司〉
〈開放空間,避險基金〉
〈大廳,廣告公司〉
〈會計師辦公桌,法律事務所〉
2014
安德蕾雅.阿爾維斯.德.奧莉薇拉對現代說服的藝術很感興趣,但她更喜歡深入幕後,去了解那些構思、執行、完善、評估說服策略的場所。她在拍攝歷時三年的《辦公室政治》系列期間,走訪了廣告公司、金融機構(例如專業銀行和避險基金)、法律事務所、品牌顧問公司等工作空間,挪用了他們對各自的時髦空間琅琅上口的命名用語——「瞭望室」、「員工休閒區」、「輪用辦公桌」等等。來來去去的個人無關緊要,而「說服產業」將會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