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 PERSUASION

作品037
作品039
作品041

分區介紹

完成任務往往意味著說服他人採取某種行動。這可以透過教育與訓練、解釋與論辯、鼓勵與威脅來實現。說服可以是細緻精妙的,也可以是粗暴高壓的。有時,說服意味著讓人們以為自己在做的事符合他們的利益,但其實並不一定。廣告與宣傳、行銷與推廣等等,都是商業藝術,在現代社會已經臻至異常精細的水準,許多民眾甚至並未意識到自己正受到引導。藝術家揭開了這些操縱行為的面紗,讓我們得以一窺他人用來讓我們聽命於他們的巧妙策略。


 

作品032

艾瑞克.塞爾
〈克利夫蘭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籌備期間,速貸競技館上方的超大螢幕所顯示的檢驗圖〉/2016

塞爾對2016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進行了全面報導——就像所有優秀的攝影新聞一樣,捕捉當下。然而,這張照片超越了當下的時間框架。它代表著當前媒體充斥的文明,也很可能是中國、阿拉伯、歐洲或南美洲宣傳機器的產物。以媒體理論家馬歇爾.麥可魯漢(Marshall McLuhan)經常被引用的話來說:「媒體即訊息」。在這張照片裡,至關重要的影像技術正在進行微調,其鮮豔的色彩和快速變化的形狀很快便會迷惑館內的參與者和數百萬觀看這個頻道的觀眾。

 

 

作品033

羅伯特.沃克〈紐約時報廣場〉

2004 / 2009 / 2010

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受到來自商人、行銷人員和政客的各種訊息轟炸,鼓勵人們購買各種產品,或者忠於某種意識形態。沃克多年來都將鏡頭對準那永遠充滿活力、不斷發出刺耳訊息的紐約時報廣場。他敏銳地觀察到巨幅霓虹招牌與它們所訴求的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遊客的渺小身影在這座閃亮且令人著迷的遊樂場中湧動。難道他們沒有意識到,在那短暫的瞬間,自己其實也是這場精彩表演的一部分嗎?沃克的作品暗示著,我們都是這齣說服劇場的共犯。

 

 

作品034

派屈克.魏德曼

〈DSC1230-2016〉〈USA0161-2017〉〈JAP5096-2016〉〈JAP5011-2016〉2016 / 2017

派屈克.魏德曼並不熱衷於簡單記錄大型廣告牌和標語等說服方式:免費!改良!或是時尚精品店貨架上的奢侈品。他的興趣在於更深層的消費者心理結構——說服的視覺語言。我們為何會大量消費,原理是什麼?我們為何會被某些產品吸引?塑膠和金屬上的閃耀光芒,婀娜形體的誘惑……魏德曼的近距離裁切模糊了規模、混淆了意義。他的作品告誡我們:盲目的物質主義只會帶領我們走向絕境。

 

 

作品035

高東滋〈科隆V〉/2004
出自《電視攝影棚》系列

近二十年來,高東滋已拍攝超過200間電視攝影棚。電視透過報導和說故事來描繪世界,影響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電視攝影棚是巨大能量匯聚之處,這些能量來自我們地球文明的許多不同角落。這就是電視攝影棚為何通常呈現圓形結構的原因,意味著它們位處世界的中心。在高東滋的作品中,這些攝影棚是靜默的,儘管它們已經準備好敘說自己的故事。無聲的攝影棚被剝奪了基本功能——諷刺的是,這反而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它。

 

 

作品036

安德魯.埃西博
〈在「火焰與奇蹟事工山」教派,名為「聖靈之夜」的每月禱告會期間,牧師為了他們離開教會所引發的爭議而跪下,尋求他們領袖的寬恕與祝禱〉/2011
出自《上帝還活著》系列

埃西博認為,上帝是奈及利亞民眾生活的核心。宗教場所遍布全國各個角落。當前的五旬節運動和靈恩運動浪潮於1970年代興起,源自奈及利亞的高等教育環境。這些運動向外擴散,與美國境內相似的運動建立連結。而後,它們發展成擁有十萬甚至更多成員的巨型教會。它們在1980年代末也採用媒體科技來傳播福音、招募新成員,以及向大眾宣傳。

 

 

作品037

納坦.德維爾〈Desigual〉/2013
出自《即將推出》系列

在德維爾的都市奇觀中,偌大的廣告招牌令下方的人們相形見絀,藝術家藉此對無節制的消費主義提出尖銳批判。然而,這些攝影作品事實上也不乏反諷與幽默。路人無意間成為場景中的焦點,他們或模仿廣告模特兒的姿勢,或充當反襯,讓人注意到廣告商所宣稱的「無時無刻的快樂」或「更加美好」等標語的荒謬性。德維爾的攝影作品表明,現代都市人對這些短訊息處之泰然,對這些明快的口號置若罔聞;他們關注的是生活中平凡、迫切的需求。「廣告商更明白這一點」,也許現代都市人如是認為。

 

 

作品038

安德魯.莫爾
〈阿爾米納購物中心,阿布達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09
出自《阿布達比》系列

二十世紀末葉之前,購物中心、快餐店、汽車旅館,似乎都是典型的美國產物。這一切都可合理歸因於郊區與汽車的興起。購物中心通常建在城市邊緣,以內需為導向,巧妙地讓所有人的精力都聚焦於消費上。如今,購物中心已是全球現象——至少在目前是如此,因為線上購物正在瓜分其客戶。安德魯.莫爾所拍攝的阿爾米納購物中心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除了阿布達比菁英人士肖像的巨幅布條,或許還有床罩的味道。有一位收銀員似乎獨自看守著這座經濟綠洲的金流與人流。

 

 

作品039

勞倫.格林菲爾德
〈高三學生(由左至右:莉莉17歲、妮可18歲、勞倫18歲、露娜18歲、莎姆17歲)在雙面鏡前化妝,為勞倫.格林菲爾德拍攝的審美文化紀錄片,洛杉磯,2011年。〉/2011
出自《浮華世代》系列

格林菲爾德的《浮華世代》系列是一項雄心勃勃的嘗試,亦即透過攝影與紀錄片來揭示美國財富過剩現象的迷人之處,甚至是精心策劃的庸俗之處——「那百分之一」是對此現象的流行簡略表達方式。然而,格林菲爾德眼前主題的弦外之音,是她對當代美國文化的批判。年輕人、名人、科技、政治、各種新的社會溝通形式與源源不絕的新資金,釀成一杯令人陶醉的濃烈雞尾酒,迷惑著整個世界,沒有人能完全抵擋消費主義的誘惑。

 

 

作品040

普麗希拉.布里格斯
〈快樂(北京金源時代購物中心)〉/2008
出自《財富》系列

布里格斯將文明想像成充滿活力的有機體,其中各種文化重疊、交融,不斷演變出新的形式。全球製造業與貿易經濟決定了全世界人類的命運,當然也決定了地球環境的未來。藝術家對於中國零售業與製造業景觀的攝影作品顯現出某個經濟快速成長的特定歷史時刻,當時「巨型」購物中心成為經濟進步的象徵。在普拉達、路易威登、古馳等精品店的閃亮大理石購物空間裡,西方文化的影響力,及其對財富與奢華的一心追求,在快速現代化的中國,尋得一方沃土。

 

 

作品041

馬克.鮑爾
〈在波蘭華沙直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梵蒂岡的葬禮現場〉/2005
出自《兩首歌曲之聲》系列

乍看之下,這幅圖像令我困惑:那是什麼巨型科技?鮑爾闡明了某個當代事件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一是參加葬禮的群眾,被擠在畫面底部狹窄的帶狀區域;二是巨大的螢幕牆,佔據了85%的畫面空間。我們得花點時間才能弄清楚,在這張攝影作品裡,觀眾是作為背景看著螢幕,而非前景。鮑爾的主題其實並非教宗的葬禮,他放大螢幕的重要性,藉此突顯媒體在人類生活中的力量——支配、控制、壓倒一切。

 

 

作品042

布萊恩.烏里希
〈芝加哥,伊利諾州〉/2006
出自《零售》系列

布萊恩.烏里希的這件作品拍攝的是一個美國家庭置身於巨大電子商品賣場中的情景,探討的是大眾媒體和大眾行銷的誘惑力,及其成倍放大的誘惑性訊息。此作品將這座可稱為「消費工廠」的巨型建築納入其構圖:它名副其實地在供應消費。全家人出神地盯著身穿白衣的人物(一位「名廚」?)擺出英雄般的姿勢;他的螢幕分身組成了一支軍隊,其整齊劃一、朝向無盡照明設備的行軍,更強化了這個意象。擋在這個家庭更多視覺享受前方的只不過是區區數千美元!

 

 

作品043

勞倫.格林菲爾德
〈席琳娜.戈梅茲,17歲,2010年在西好萊塢拍攝專輯封面照片。她在2007年迪士尼頻道熱門的《少年魔法師》影集中擔任主角後,迪士尼便將她培養成擁有大量社交媒體粉絲的多平台明星。〉/2010
出自《浮華世代》系列

正如我們之前所見,格林菲爾德關注的是美國過剩的財富、魅力和名聲如何令全世界著迷。她指出,這位歌手是經過精心培養才在全球聲名大噪的。格林菲爾德以一幅結構類似宗教畫的庸俗畫面呈現了這個不怎麼迷人過程的一小部分——貼切地處理了稱為「名人」的近乎宗教崇拜現象。

 

 

作品044

亞力克.索斯
〈巴黎大皇宮(卡爾.拉格斐)〉/2007
出自《巴黎/明尼蘇達》系列

索斯拍攝的巴黎大皇宮在若干層次上傳達了微妙的訊息。當然,這張照片是「關於」目前仍在全球時尚界保持黃金標準地位的巴黎時裝秀。這張照片也是已故的卡爾.拉格斐的肖像,「偶像」一詞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他理解索斯的計謀,並在其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然而,索斯拉回鏡頭,將另一位從側面窺視的攝影師納入畫面,以此打破我們的排他性假設,表明他並非獨自一人,而是在名人效應結構中的一份子。

 

 

作品045

安迪.弗里柏格
〈西恩.凱利〉/2010
出自《藝術的費用》系列

弗里伯格遊走於紐約各家藝廊,以及巴塞爾、邁阿密和紐約的當代藝術博覽會,從中尋找不經意的瞬間,揭示藝術世界流光溢彩的表象下更為世俗的現實:六到八位數高賭注的強迫推銷遊戲。弗里伯格描述了當代藝術世界的邊界如何看似正在消融——正如他所指出:「這家藝廊於瑞士成立,所有者為英國人,總監是法國人,而藝術家凱欣德.威利是出身奈及利亞的非裔美國人——他在北京有一間工作室,並有中國畫家協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