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介紹
小說家湯姆.沃爾夫(Tom Wolfe)曾以「蜂巢」一詞形容紐約熱絡的社交生活,但蜂巢的比喻同樣適用於所有大型的人類聚集地。二十一世紀標誌著長期以來農村主導地位的終結:在智人存續的這二十萬年當中,都市人口首度超越都市外的人口。我們建立的這些日益龐大的都市有機體(蜂巢),不僅被動地承載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更主動地協助我們去學習、生產、思考。藝術家同為都市人,他們樂於在湧動不絕的人群中捕捉影像的可能性。
作品007
麥克爾.沃爾夫
〈密集建築#91〉/ 2006
出自《密集建築》系列
已故的麥克爾.沃爾夫以拍攝香港等亞洲大城市而聞名,這些城市的大規模住宅計畫和密集的社會互動暗示著社會壓力,甚至是確切的危機。沃爾夫間接表明了2050年地球人口增至將近百億的未來景象。儘管冷酷的邏輯、秩序和理性在我們的大規模住宅規劃中占主導地位,但沃爾夫卻在它們懸崖峭壁般的外觀中發現了美。仔細觀察他的作品意象,甚至會有愉悅的感受,因為即使是最平凡的建築,人類也會情不自禁地賦予其美感。
作品008
帕布羅.洛培茲.盧茲
〈墨西哥城鳥瞰圖XIII〉/ 2006
出自《水磨石》系列
二十一世紀,全世界有數十億人生活在城市中,其中將近 2.4億人生活在世界十大城市。墨西哥城是世界第六大巨型城市,擁有約兩千兩百萬人口。藝術家如何僅以一張照片就喚起觀者對如此驚人數字之想像?以盧茲為例,他是在空中做到的。放眼望去,人類浪潮席捲整個景觀。盧茲以消除地平線的手法來強烈暗示一片無邊無際的城市之海。
作品009
傑佛瑞.米爾斯坦
〈紐瓦克8號登機門,B航廈,紐瓦克,紐澤西州〉/ 2016
出自《機場》系列
米爾斯坦是一位飛行員出身的攝影師,他畢生熱愛航空,也密切關注從高空俯瞰的建築與文明結構,這一切都深刻地影響著其作品。在他非凡的形象化描繪中,「控制」一詞近似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微觀管理:一方面,我們能夠徹底改變自然地形;另一方面,我們能夠戰勝自然力,尤其是重力。在繁忙的紐瓦克機場航廈裡,成千上萬的旅客川流不息,但卻不見蹤影。他們被包裹在混凝土、金屬、塑料和玻璃中,在飛往遙遠的目的地之前經過高效的影像處理。無論「那個目的地」在何處,我們不是都造訪過嗎?
作品010
卡斯奧.瓦斯康塞洛斯
〈機場〉/ 2012
出自《集體》系列
在二十一世紀,人們從世界上的某一洲抵達另一洲只需幾小時。任何時刻,都有兩百萬人在空中舒適安全地飛行,這座空中之城的規模相當於布里斯本或珀斯。瓦斯康塞洛斯同時從字面意義(他的作品組成部分均來自現實生活)和比喻層次(將一千多個組成部分拼接在一起,以強化文明的複雜感)來處理這項主題。對藝術家而言,〈機場〉這件作品乃「全球化、流動性,以及我們生活方式步調的超現實寫照」。
作品011
米凱萊.波佐尼
〈福利尼奧,2014年。公開招考860位非委任軍官,共有7,672位申請者參加義大利軍隊在福利尼奧徵兵中心舉行的考試〉/ 2014
出自《勞動力》系列
作品中的形式或許是集體的(考場),但應考經驗卻是個人的。每一位考生都必須回顧他們過去習得的技能與經驗。藝術家將相機設置於指揮官應處的位置:權力之位。波佐尼不愧是文藝復興時期透視畫的繼承者,他所拍攝的圖像是如此完美對稱。排列有序、間隔整齊的行列令人聯想到軍事紀律。然而,所有考生均與紀律嚴明的傳統軍人形象大相逕庭;每一個人看起來都是獨特的個體,內心焦慮卻又滿懷希望。
作品012
奧利沃.巴比耶里
〈特定場域_伊斯坦堡 11〉/ 2011
出自《特定場域_03 17》系列
多年來,奧利沃.巴比耶里一直在為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拍攝極具創意的空拍影像。然而,他並不認為自已是記實工作者。他受到德.基里訶與曼.雷的啟發,開發出一種獨特的手法,以夢幻般的渲染為特色,巧妙地運用「移軸攝影」來扭曲現實,並操縱色彩,例如淡化或去除某些區域的顏色。伊斯坦堡等城市的商業廣告圖片或風景明信片在世界各地屢見不鮮;然而,巴比耶里用他顛覆性的手法,鼓勵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由來已久的出色成就,亦即這些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
作品013
菲利浦.尚塞爾
〈杜拜哈里發塔建築群〉/ 2008
出自《資料區》系列
尚塞爾對於杜拜的哈里發塔這座(可能只是短期內)世界最高建築所拍攝的作品,讓我們不禁聯想到螞蟻的勤奮勞動。某些種類的螞蟻所建造的塔,其規模相對而言可媲美世界上一些最高的建築物!人類如同螞蟻,只能透過巨大的集體努力——以及利用人類的智力——來建造這類建築。人類從未停止過建造「最高建築」的競賽,城市競相爭取一小群明星建築師的技能,希望能藉此獲取威望以及相應的經濟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