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聯合作系列講座】再轉存-2019第十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串聯合作系列講座】再轉存-2019第十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2019-10-27 14:00   至   16:00

【系列講座】再轉存-2019第十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情感城市數位模擬-科技藝術的未來學】

合辦單位:忠泰美術館、北數位藝術中心

本場講座特別邀請2019第十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英國參展團隊Minimaforms、釜山現代美術館金聖淵館長以及師大美術系蘇瑤華助理教授,以各自關注的焦點和視野展開對話,從策展理念、藝術創作到學術研究,思考新媒體藝術與建築、結構於現世的想像與實踐。 藝術團隊Minimaforms的作品《情感城市》,在人工智慧系統框架的運作中,與人類一起進化前行,超越既定有限的計劃、基礎設施及都會想像模式,建構出一個結合人類及人工智慧情境下,不斷演化的全新自然。科技開啟了「動態構築」的可能性,在數位和物理實體間游移,捕捉各種動態、多元的文化影響力。

  • 時間:10/27(日) 14:00-16:00
  • 地點:忠泰講廳 Jut Hall ( 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忠泰企業大樓7樓)
  •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VobVN
  • 主持人:蘇瑤華
  • 與談人:Minimaforms、金聖淵

時間

內容

13:30-14:00

觀眾報到

14:00-14:10

主持人蘇瑤華引言、介紹來賓

14:10-14:40

Minimaforms 主講

14:40-15:10

金聖淵主講

15:10-15:30

主持、與談人對談

15:30-16:00

觀眾提問

16:00-16:30

講座結束

*現場將以英、韓、中逐步口譯進行

 

  • 講者介紹

主持人:蘇瑤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 師大美術館籌備處執行長

藝術經理人、策劃人、教育者,具有多年國際交流與空間經營經驗。曾任文化部全球布局專案辦公室總顧問及部長室專門委員,草創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亞洲現代美術館,曾負責富邦藝術基金、台北國際藝術村、及草山國際藝術村的營運。現職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助理教授和師大美術館籌備處執行長。

主要策展實踐包括2019基隆潮藝術季、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十年:我們的城市想像與冒險」(2017@忠泰美術館)、與日本瀨戶內藝術祭(2013@豐島「跨越國境‧海」)。譯有「社會參與藝術的十個關鍵概念」,學術研究見國內外期刊。

與談人:金聖淵 (釜山現代美術館館長

現為釜山現代美術館館長,於2018釜山雙年展擔任執行團隊一員。 一路耕耘釜山藝術產業,他用十餘年的時間於釜山市引領一場替代性藝術運動。自1999年成立替代空間Space Bandee的金聖淵,策劃過上百個在地新興藝術家的展覽,並主導十屆的釜山國際錄像藝術節(Busan International Video Art Festival),同時出版藝術評論刊物《B-Art》。 擁有豐富資歷的金聖淵也致力於新秀教育,並推出多項國際藝術家駐村、公共藝術計畫。他以客座策展人之身份參與了2010釜山雙年展,更擔任2014釜山移動三年展與2017平昌雙年展的藝術總監。

與談藝術團隊 - Minimaforms

蒂芬和希爾多.史畢羅普羅斯2002年成立「微型樣式」這個橫跨藝術、建築及設計的藝術團隊,以設計為探問的模式,透過各類計劃探索新的溝通模式,微型樣式運用衍生式及行為學方法,建構日常情境下的參與、互動式框架,創作受多個國際藝術及建築機構典藏。

【作品介紹】

一座城市的進化發展已是現代工業化及其對社會影響的重要觀察指標,《情感城市》以模型化手法探究公眾的社會互動過程,藉此擴展城市自我組織、適應及演化的方法,在這個節奏快速的環境中,建築反映、回應著始終存在的生態和基礎建設需求中,滲透的各種動態、多元的文化影響力。微型樣式團隊透過這件作品,傳達出這類藉由日常互動進行自我組織的智慧行動環境,也許是人類在面臨社會、經濟及生態挑戰時的可行方法,都市化的過程不斷對人類的生活狀態及其社會關係產生衝擊,《情感城市》的設計將城市人性化,讓城市在人工智慧系統框架的運作中能跟人類一起進化前行,超越既定、有限的計劃、基礎設施及都會想像模式,建構出一個結合人類及人工智慧情境下,不斷演化的全新自然

 


  • 展覽資訊

再轉存-2019年第十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2019第⼗四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將以「再轉存 #RTS:ReTranSens」為題,希望聚焦於此,討論人類對於世界的想像,如何因為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而實現與異變,以及人造生命是如何再次擴大人類的感知。面對這些科技成果的預測、科技生活的想像、科技未來的描繪,藝術創作者又是如何將他們放在藝術行為裡,如何讓藝術與科技的共伴結果,應允更多議題的加入,呈現更新的對話方法。

除了過去由經驗累積而建立的認知系統,因為再生、仿生、人造生命而再次發展出新的身體知覺與回饋,又是如何再轉化成新的感知系統,建立個體與個體間、個體與群體間新的連結網絡, 這些快速轉換也使我們能快速回應改變,讓我們不斷重新發展出認識世界的方式,雖然這些溝通的邏輯維度產生劇速變化,但也是我們確認自身存在的方法。